艺术的“重心”(1)(2)
2017-06-23 01:01
导读:这两方面的长处使一具机械木偶比人的身体可以包含更多的美。首先是木偶不会矫揉造作,而人在舞蹈时,如果心灵不是落在动作的重心上,就会造成不自
这两方面的长处使一具机械木偶比人的身体可以包含更多的美。首先是木偶不会矫揉造作,而人在舞蹈时,如果心灵不是落在动作的重心上,就会造成不自然、矫揉造作和丑陋。其次,舞蹈艺术的基本矛盾是重力和对重力的克服,一方面是向下的力,遵循着重力法则,另一方面则是向上的力,要求努力克服身体的重量,用动作表现出一种向上的提升。而在这两个方面,人都无法跟木偶相比。
难道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活生生的人竟不如一具冷冰冰的机械木偶?从启蒙的观点,甚至从传统基督教的观点来看,人虽比不上天使和诸神,但作为万物灵长,无论如何总比一具木偶强吧。对此,C君给出了一个令“我”十分意外的解释:
“自从我们吞食了智慧树的果实以来,”他顿了一顿说道:“这样的失误是免不了的。然而天堂之门已关上,天使也不与我们相伴;我们不得不做环绕世界的旅程,看看天堂之门是否在后面某个地方又打开了。”
自从偷吃了禁果,拥有了辨别善恶的智慧以后,人就被驱逐出了伊甸园。随之天堂的大门对人永远地关上了,人也失去了那种天然之美。这里的寓意是,智慧和思想并不能使人达到美,也不能使人重新返回天堂。但也并非没有办法,在C君看来,世界是环状的,把世界接合为一个环状世界的两头的,分别是“神”和“木偶”(物质)。人被神离弃后,不得不做环绕世界的旅程,希望在后面某个地方再找到通向天堂之门。他找到了这个与神相对的环状世界的另一个啮合点,它就是“木偶”:
对人来讲在这方面哪怕只是赶上木偶也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方面只有神可以与之比肩;这里就是环绕世界的两头相啮合之点。
在文章的最后部分,由“我”讲了一个关于“意识在人类的天然之美中所招致的紊乱”的故事。那是一个美少年,就因为“我”的一句话而失去了自己的纯姿天态,虽费尽心机,“纯然无饰的天堂终也没有复活。”C君随后也讲了一个在俄国遇到的一只熊的故事,这只熊拥有任何一个高明的剑客都无法与之相比的技巧,它不但能够轻易地避开刺向它的任何剑招,不论速度多快,而对于虚招则纹丝不动,不予理会。文章最后总结说: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我们认为,在有机界中,反思越模糊越微弱,美就越闪闪发光,就越主宰一切。……美在这样一种人的身体上显现得最为纯净,这个身体要么根本没有,要么有一个无穷尽的意识,即在木偶或上帝身上。
二
我们都知道,克莱斯特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他首先还是个深刻的思想家。他的故事不仅只是讲了一桩奇闻轶事,而是包含了很深的道理。作为启蒙时代的人物,克莱斯特的核心思想却是对于启蒙和人类知识的深深怀疑,乃至绝望。天资如此之高的他,却终以自杀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从美学上说,克莱斯特这篇文章里的思想是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康德理性美学的一个反拨。在康德看来,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由于它吻合了主体的认识诸能力,使其协调一致。而最终,“美是道德的象征”,审美判断力作为一种理性要服从于人的实践理性。
但在克莱斯特看来,康德的这一套说教根本就不沾美和艺术的边。反思越强的地方,就越没有美,只有意识的造作和理论的虚构,相反,“反思越模糊越微弱,美就越闪闪发光,就越主宰一切。”
这个思想在今天听来还是如此极端。然而我们看到,这个思想却十分吻合于从19世纪到20世纪的艺术发展,也吻合于美学思想的发展。首先从艺术上看,艺术经历了一个从理性主义的古典主义到非理性主义的现代主义的发展,后者指的是印象派和后期印象派,以及其后出现的立体主义、野兽派尤其是表现主义、儿童画这些先锋派艺术,这些艺术流派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对理性在艺术创作中首要地位的摒弃,把艺术创作建立在感性、无意识乃至激情的基础之上。而从美学上看,首先是尼采的身体一本能一权力意志的思想,尼采否定了理性主义的艺术观,把艺术的根基奠立在人的狄奥尼索斯冲动——一种生理性和物质性的力量——的基础之上,对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受到尼采很大影响的海德格尔,在其写于上世纪30年代的著名论文《艺术作品的本源》里,彻底摒弃了“内容一形式”这种带有强烈主观主义、理性主义的艺术理论框架,提出了艺术作品中的“大地”概念,“大地”的拙重不可透视,却承载着“世界”的开展。我们认为,尼采的“身体”概念(身体里蕴含着大智慧)和海德格尔的“大地”概念,在本质上和克莱斯特的“重心”概念一样,都源于同一种对于人类生存、人类思想和人类艺术的深刻洞见,只是由于各自的入手点不同,因而形成的概念方式也不同而已。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郭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