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旅游治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1)(2)
2013-10-20 01:52
导读:四、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以能力为本位 高职旅游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非常明确,即通过在校教育,使学生了解并把握旅游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旅游业
四、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以能力为本位
高职旅游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非常明确,即通过在校教育,使学生了解并把握旅游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旅游业经营治理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广阔的历史、地理、园林、建筑、植物、民俗、宗教、礼节和中外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素养;同时具备计算机、
英语等应用能力;热爱旅游事业,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组织、协调、操纵能力,能胜任旅游企业的治理和服务工作。
旅游教育有自身的行业特点和目标,是基础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同一,要着力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行业准进制度的要求,引进不同级别的国内乃至国际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搞好专业职业技能资格培训与考核。我们可以利用高职院校内设置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办公自动化应用能力、秘书、导游员资格等职业资格考试,鼓励学生获取跨行业的职业技能证书,以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综合适应能力和适应学生择业谋职的需要。
五、关于培养途径模式:产学结合、校校结合
培养途径模式是指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完成特定培养目标或教学目标所采取的培养形式和创造的教学环境的总和。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和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环节尤为重要。产学结合是实现这一目标,进步实践教学效果重要手段和最佳途径。
1、在校内创设产学结合的环境
(1)建立并完善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其主要设备水平达到甚至超过行业现有水平的实训中心。实训中心的终极目的:既可以进行技能练习,又可开展课题研究;既可进行实验、实习,又可进行岗位实践;既能承担旅游类专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和鉴定,又可模拟仿真服务过程;既可为学生按旅***业要求设计实训项目,又可为旅游从业职员知识更新、职业培训、推广新技术创造更好的条件。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兴办产学结合的产业。依托旅游专业办产业,充分发挥专业上风、智力上风和人才上风,并通过校内有效的治理机制,建立校办产业与专业课教学紧密结合的关系。通过“引厂进校”、“引店进校”,使产学研结合同一在一个治理系统之中,形成校内产学研一体化的良好势头。
(3)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成员由行业主管部分领导、旅游企业治理职员和专家组成,他们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论证、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确定课程内容,以保证人才培养规格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同时加强教学上的开放性、***性、实践性、现代性、研究性、适应性和超前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创业精神。
2、建立具有产学结合特点的教学实践基地,是实现实践教学目的的最佳方式
(1)与旅游企业开展联合办学,通过产学相结合方式,共同组织社会教学资源的运用与开发;由企业提供实习业务资料和实习条件,派专家进行实训课讲授;教师到企业进行业务指导、咨询、培训;学生在上岗实习期间由双方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组织培训和考核;学院根据专业岗位需要对专业教学计划实施弹性治理;聘请行业专家作为客座教授,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和专业授课,使学生进一步拓宽专业视野,充分了解专业发展动态和社会需求特点,指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练习。
(2)与企业全方位合作,把课堂“搬”进企业,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实现教学方式的重大改革。如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与宜昌环坝旅游团体联合办学,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岗位并进行岗位技能培训,保证学生每周有两个半天的学习时间;学院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组织教学。顶岗实习结束后,按双向选择的原则,企业与愿意留下来就业的学生签定就业合同。这一教学方式的改革反映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得到了学生、家长、企业的一致认同。学生边上课边实践,激发了学习爱好,专业技能水平快速进步;企业提前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进步了人才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