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城市广场规划建设(1)(2)
2013-11-02 01:02
导读:1、古代城市广场 “广场”一词源于古希腊,最初用于议政和市场,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场所,其特点、位置是疏松和不固定的。从古罗马时代开
1、古代城市广场
“广场”一词源于古希腊,最初用于议政和市场,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场所,其特点、位置是疏松和不固定的。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广场的使用功能逐步由集会、市场扩大到宗教、礼节、纪念和娱乐等,广场也开始固定为某些公共建筑前附属的外部场地。中世纪意大利的广场功能和空间形态进一步拓展,城市广场已成为城市的“心脏”,在高度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创造出具有视觉、空间和标准连续性的公共空间,形成与城市整体互为依存的城市公共中心广场雏形。巴洛克时期,城市广场空间最大程度上与城市道路联成一体,广场不再单独附于某一建筑物,而成为整个道路网和城市动态空间序列的一部分。
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原因,我国古代城市缺乏西方集会、论坛式的广场,而比较发达的是兼有交易、交往和交流活动的场所。《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对市场在城市中的位置和规模都作了规定,而且这种城市规划思想一直 影响 着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唐长安是严格的里坊制,设有东市、西市。宋代打破里坊制,出现了“草市”、“墟”、“场”和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四周还有妓院等。元、明、清则沿袭了前朝后市的格式,街道空间经常是城市生活的中心,“逛街”成为老百姓最为流行的休闲方式。
2、现代城市广场
现代城市广场不再仅仅是市政广场,贸易广场成为城市的主要广场,较大的建筑庭院、建筑之间的开阔地等也具有广场的性质。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空间,其作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今天,人们提及“城市广场”,浮现于眼前的往往是大型城市公共中心广场(以正方形为主)的形象。 目前 全国城市广场建设的重点也主要集中在这类广场,由于它们对于改善城市环境,进步生活质量起着吹糠见米的效果。总之,城市广场具备开放空间的各种功能和意义,并有一定的规模要求、特征和要素。城市中心人为设置以提供市民公共活动的一种开放空间是城市广场的重要特征;围绕一定主题配置的设施、建筑或道路的空间围合以及公共活动场地是构成城市广场的三大要素。只具备特征而不具备要素的,如单纯的绿地或空地,或只具备要素而不具备特征的如仅供某一商住区或建筑物使用,出于贸易目的而冠名为“××广场”,则不应纳进城市广场范畴。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由于城市广场兼有集会、贸易、运动、交通、停车等功能,故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广场布局应作系统安排,而广场的数目、面积大小、分布则取决于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广场功能定位。可见,城市广场是指城市中供公众活动的场所。
(二)城市广场分类:
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出的位置分类可分为集会***广场(其中包括市民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交通广场、贸易广场等。但这种分类是相对的,现实中每一类广场都或多或少具备其他类型广场的某些功能。
1、集会***广场。城市中的市中心广场、区中心广场上大多布置公共建筑,平时为城市交通服务,同时也供 旅游 及一般活动,需要时可进行集会***。这类广场有足够的面积,并可公道的组织交通,与城市主干道相连,满足人流集散需要。但一般不可通行货运交通。可在广场的另一侧布置辅助交通网,使之不影响集会***等活动。例如北京***广场、上海市人民广场、昆明市中心广场和前苏联莫斯科红场等,均可供群众集会***和节日联欢之用。这类广场一般设置较少绿地,以免妨碍交通和破坏广场的完整性。在主席台、观礼台的四周,可重点设计常绿树。节日时,可点缀花卉。为了与广场及四周气氛相协调,一般以规整形式为主,在广场四周道路两侧可布置行道树组织交通,保证广场上的车辆和行人互不干扰、畅通无阻。广场还应有足够的停车面积和行人活动空间,其绿化特点是一般沿周边种植,为了组织交通,可在广场上设绿地种植草坪、花坛,装饰广场,形成交通岛的作用,但行人一般不得进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