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几个题目(1)(4)
2013-11-28 01:19
导读:(一)民族地区旅游开发迟,基础差,资金严重短缺 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我国改革开放的时间不长,不少刚发现的旅游资源开发的时
(一)民族地区旅游开发迟,基础差,资金严重短缺
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我国改革开放的时间不长,不少刚发现的旅游资源开发的时间更短,出发点很低,固定资产投进很少,而完善旅游设施的耗资量却很大。原因是:(1)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多以“野、奇”特色见长,多地处偏僻地区,通路、通电、通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上要新建。而东部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很多旅游资源,本身就是其城市地域的组成部分,或分布在距城市不远的地区,旅游开发时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市政设施,从而降低了资金投进的总量。(2)很多民族地区地形复杂,土石方等基本建设单价指标高,同样基建项目的耗资一般要大于东部发达地区数倍。(3)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大多虽品位高、但着名度低,而进步着名度的重要手段是广泛开展宣传,宣传促销也需耗资,由于低着名度的旅游资源是没有真正的经济价值的。(4)民族地区大多数是老、少、边、穷地区,资金来源主要靠国家有限的财政拨款,同时民族地区引进外资开发旅游的渠道远不如沿海侨乡畅通。(5)我国旅游市场属二元结构,即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是在相互封闭的状态下运行的,相互间无法实现接待上的余缺互补,因而需要同时建设两套档次上差别很大的设施,实际就更增加了投进。
(二)民族 旅游 区距主要客源市场远,景区间距大,运输本钱高
现代 旅游客源市场分国际和国内两种。国内游客是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先导,并将一直是游客数目的主体。国际客源市场则是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经营的主要目标,由于国际旅游 经济 效益较大。我国民族地区距我国主要国际客源市场--欧、美、日及游客数目可观的港、澳、台地区间隔较远,由于我国国际游客的主要进境口岸分布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几个大城市,游客要在口岸转乘运输工具,再由口岸辐射到民族地区。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国内主要客源市场也在东部发达地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开发 历史 长,基础条件、整体经济水均匀高于民族地区,加之人口基数大、人口密度高,是国内客源的主要输出市场。据对云南西双版纳的客源调查,游客数目最多的是来自上海、北京、广东、山东、浙江、江苏等相对发达的地区。而民族地区本身因还有相当部分群众尚未解决温饱 题目 ,故而对近地旅游的要求也就不显得迫切。
民族地区虽地域辽阔,但很多景观属大跨度空间的旅游资源,旅游景区之间间隔远,如昆明距大理约400公里,至西双版纳约700多公里;昆明到黄果树瀑布约467公里,昆明至桂林1500公里。由于旅游胜地相距甚远,受 交通 条件制约,严重存在着“旅长游短”的现象,易使旅游者产生单调乏味之感。而东部地区杭州至上海201公里,上海至苏州84公里,苏州至无锡42公里。可见,开支同样的旅游费,观光丰度的上风却大不一样。
(三)民族地区旅游交通、通讯等现代设施落后
发展 旅游业,交通是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已有很大发展,但交通条件的制约始终是阻碍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旅游交通存在的主要题目是:(1)与区外联系通道少,运输限制口多,客货运输不畅,进出区域困难。(2)区域内现有运输 网络 不完善,铁路布局偏于东部;公路干线少且覆盖面窄,水运航道通过量小。民族地区中如川西、滇西、黔北、桂西、西躲等地区,仍然交通闭塞,运输困难。(3)交通设施因受地域条件及经济条件等 影响 ,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技术条件差,装备总体水平落后,综合运输能力低。
在通讯方面,民族地区的很多地方尚未形成国际长途直拨电话和图像传真业务,通讯服务网点少,设施装备陈旧老化;信息传递不通畅,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十分薄弱,游客的通讯联络需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这些不利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部份国际游客的爱好,从而影响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特色与宣传: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对策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