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基于闽台旅游合作的福建旅游业发展的探讨(1)(2)

2013-12-10 01:06
导读:闽台两地的旅游有着长期的合作基础,但以往的旅游形式没有突破,内容也较为单一,主要是探亲旅游。2005年5月16日至5月18日,在中国武夷山旅游节暨第

  闽台两地的旅游有着长期的合作基础,但以往的旅游形式没有突破,内容也较为单一,主要是探亲旅游。2005年5月16日至5月18日,在中国武夷山旅游节暨第八届武夷国际旅游投资洽商会上,闽台两地首次实现旅游品牌的对接,武夷山市和台湾嘉义市的旅游资源将进行对接,实现上风互补、资源共享。在此次武夷山旅游节上两地的旅游对接是闽台两地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品牌对接,将进一步推动闽台旅游合作。继福建武夷山与台湾阿里山签署旅游资源对接协议之后,2005年9月6日,首届海峡旅游展览会上,福建著名旅游品牌泰宁大金湖将与台湾著名旅游景点日月潭签署资源对接合作协议,这是闽台两地的又一对接合作举措。今后,闽台两地的旅游形式也将逐渐从单一的探亲旅游,不断向观光、商务、求学、交流等多方向发展。
2、闽台旅游合作的意义。闽台旅游合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有利于发展***,推进祖国同一大业;大大进步福建、台湾旅游景点在国际、国内的着名度,促进闽台两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闽台在经贸、科技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进步两地旅游企业经营治理水平。闽台旅游合作还可推进闽台上风效益互补,推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形成一个两岸经济繁荣带,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繁荣带的建设。闽台旅游合作不仅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还可以增加两岸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两岸架起友谊的桥梁,同时也可推动全面“三通”。
  
  三、对未来福建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1、组织编写闽台旅游合作区规划。制定科学的规划是发展旅游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和战略性工作。福建旅游部分应以国家旅游局把闽台旅游合作区规划作为全国重点专项课题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台旅游交流与合作的对策研究,邀请大陆和台港澳的旅游规划专家学者,参与编制闽台旅游合作区规划。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2、策划有影响力的旅游节庆活动。按照“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大对旅游节庆活动产品化、市场化的研究,通过举办有影响力的两岸旅游节庆活动,融洽亲情,增强两岸同胞的认同感。利用各种民间节日、节气,吸引广大台胞寻根谒祖;通过民俗文化交流、商务休闲等特色活动,密切两岸亲情关系;特别是通过在台湾有深厚影响的湄洲妈祖文化和东山关帝文化,进一步密切了闽台渊源关系。
  3、通过高层旅游文化交流平台推进对台旅游发展。近些年,海峡两岸经贸活动不断增长,两岸往来也在进一步深化,国家对发展两岸旅游往来予以肯定和支持。特别是举办海峡旅游展览会,创办海峡旅游论坛等,积极发挥旅游载体作用,推进深层交往和发展。
  4、积极做好福建居民赴金门、马祖地区的旅游工作。中心决定开放福建居民赴“金马澎”旅游后,福建有关方面积极与“金马澎”地区协商相关事宜,并先后于2004年12月和2005年6月启动了福建居民赴金门和马祖地区旅游,两岸旅游交流与发展有了新突破,并朝着积极稳妥、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今后仍应积极做好福建居民赴金门、马祖地区的旅游工作。
  5、加大对台旅游的宣传。利用电视媒体直观、快捷、覆盖面广、公众易于接受的特点,从形式、内容、可参与性等方面吸引公众,进步认知度;充分发挥广播及时、方便、受众面广的上风,以及声讯电波生动活泼、参与性强的特点宣传福建旅游,扩大对台旅游宣传;定期举办各类与台湾关系密切的旅游活动,邀请台湾旅行商会来闽考察等。
  
  【参考文献】
  [1] 王开明:发挥对台上风 做好“特殊福建”大文章[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5)
  [2] 唐俊雅:建立多元化的闽台区域旅游协作体系[J].世界地理研究,2002(3)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3] 余美珠:闽台民间信仰文化的特征及开发对策[J].亚太经济,2003(3)
上一篇:博弈视角下的旅游市场价格竞争(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