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现状与使用及开发思考(2)
2014-03-13 01:09
导读:尽管广西民俗旅游资源得到极大的开发并为旅游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的使用及开发回是存在另人担忧的一面: 1.很多民俗
尽管广西民俗旅游资源得到极大的开发并为旅游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的使用及开发回是存在另人担忧的一面:
1.很多民俗风情旅游资源被异族异地民俗风情取而代之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外来者的涌进、异族异地文化的引进,一些地区传统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逐渐被冲淡同化乃至消失。受现代潮流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青年不愿再穿本民族服装而钟情于流行服,忘了老祖宗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优美的民族
舞蹈而沉醉于流行歌之中,民族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整体断代的危险。此外,文化的变迁也十分突出,像端午节、
中秋节这些我国传统的节日在逐渐被淡化,而欧美国家的传统节如对圣诞节、感恩节、愚人节却正在风靡整个社会。 2.模仿成风,缺乏创意,没有特色
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近年来我区有大量资本涌向民俗旅游开发领域,数不清的民俗村,民俗城纷纷建成。然而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及旅游开发经验,这些项目大多粗制滥造,相互模仿、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重,使企业之间竞争加剧,既造成资源浪费,又加大了企业的投资和经营风险。
3.民俗风情正在庸俗化
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轻易出现对淳朴民俗风情的亵渎和歪曲,从而使民俗风情庸俗化。如在开发过程中,开发者将一些落后的封建迷信和下流的、暴力的、无聊的事物掺进其中或将少数民族婚俗开发成“摇钱树”,在一些民俗旅游区,少数民族姑娘“邀请”男性游客参与婚俗表演,当节目结束时,少数民族姑娘让所有参与者给小费、或是见面礼或是牙婆辛劳费,而这一切用度都是在事后才被告知,很多游客都有上当受骗甚或是被敲诈的感觉。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4.伪民俗现象泛滥
伪民俗是指子虚乌有的民俗,即某些旅游企业或部分为了某种目的而任意编造、添加或随意拼凑、生搬硬套一些当地根本不存在的民俗风情。在民俗风情丰厚的地区,流传着很多内涵丰富、带有民族色彩的神话传说等,有的部分在开发这些资源时,不是正确地表现这些神话传说中所包含的追求真善美的正面精神,而是着力渲染一些附在这些神话传说下的封建迷信。
5.民俗风情旅游景点开发中存在题目
一些民俗风情景点的建设投资太大为了尽快收回投资本钱,很多景点采取高价门票、层层设卡卖票的做法,令游人看而生畏;不少民俗旅游景点参与性项目较少,而供人们观赏浏览的项目固然艺术水平很高,造价也很昂贵,由于没有脱离传统展览馆的展示、观赏的方式,因此吸引力不明显,游客的重访率很低;还有些景区的开发、宣传不到位,导致造成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此等现象的存在制约了民俗旅游景点的深度开发及公道经济收益的收进。
6.旅游资源过度开发且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旅游产业可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但也不是可以无穷度地发展,而是应根据当地资源、社会与文化承载力来开发。民俗旅游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过度开发,将一些现代建筑材料盲目的渗透进古街民宅中,而降低了民俗风情的纯度,特别是在开发和治理过程中不留意保护就会枯竭乃至消失。此外,旅游者的过度涌进会对当地文化造成冲击和影响。蜂拥而至的旅游者对旅游地民俗风情资源有很大的冲击固然成千上万的旅游者涌到民俗风情旅游景区,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忽视了这里不仅是旅游点,也是成千上万人的家居之处。景区人满为患。不仅对旅游景区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也使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受阻。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7.过度贸易化
与此同时,我区一些民俗旅游热门地区贸易化现象非常严重,既影响了景观,也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更是影响了游客的财物及心情。例如,往寺庙烧香以求心灵和信仰寄托本是件愉快的事,可现在不少景区均以此为赚钱的大好机会,将香钱拔高到上百甚至是上千元,还在庙里设置了不少先消费后收钱的项目如算卦等等,这些环节的设置都极具贸易化,是民俗旅游的败笔。因此如何防止过度贸易化,是民俗旅游开发亟待解决的一个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