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展静宁旅游产业的思考(3)
2014-05-25 01:26
导读:旅游产品开发主要停留在初级的自然观光产品和民俗文化产品层面,现有的几个景区(点)在功能上主要以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展示为主体,产品形式单一
旅游产品开发主要停留在初级的自然观光产品和民俗文化产品层面,现有的几个景区(点)在功能上主要以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展示为主体,产品形式单一、重复,缺乏重量级、差异化的核心旅游吸引物。尤其缺乏吸引力强的现代化旅游设施、休闲性、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和规模较大的旅游休闲度假中心,难以吸引追求现代休闲娱乐的旅游者。
(三)乡村景观特色性不强
全县农业产业结构以生态农业、小麦为主,作为旅游资源开发不足,整体景观表现为开阔、一望无际,田园视线单调,基本是水平的,没有“遮、障、掩”的景观效果,形成不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垂直景观带。整体上缺乏乡村旅游的生态环境和氛围,同时缺乏相关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农业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部分品牌丧失先机
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静宁旅游,还未建立一个统一的旅游形象和品牌。伏羲文化、红色文化等静宁旅游的核心吸引物,由于它们被周边县市先发抢注或者共同享用(“伏羲文化”品牌被天水先用;红色旅游处于会宁的阴影区;民俗资源独特性不足,吸引力欠缺),已经很难成为静宁特有的品牌,造成了静宁旅游品牌的缺失。
(五)人文旅游资源吸引力尚待挖掘
我县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拥有伏羲故里、中国第一大姓李氏发祥地等文化品牌,但文化价值与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之间并不存在一种对等关系,且积淀下来的人文载体缺乏,人文旅游资源推介不力、知名度不够。成纪古城遗址作为成纪古城的见证,目前只是废弃夯土堆,周边都是种植园,既没有历史底蕴的痕迹,也缺乏景观魅力;依托成纪文化开发的成纪文化城仿古建筑群,旅游功能不完善,观赏休闲的吸引力严重不足;民俗节庆活动虽多,但规模较小,对我县旅游形象塑造作用不大。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六)周边县市旅游资源的替代性突出
我县地处六盘山一带,是陕甘宁生态资源相对丰富的一个区域,周边市县几乎都有果业、梯田、水域等自然景观,也有以长征为主题的红色旅游资源,以农耕民俗为主题的民俗旅游资源等。如平凉市各县(区)依托农业旅游资源竞相发展乡村旅游产品;会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天水的伏羲文化抢占先机等。
因此,无论是果业、水域等自然风光,还是文化和民俗旅游资源,我县在平凉地区和周边都无法形成垄断性旅游竞争力。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形象与品牌就是生产力。如何打造静宁独特的旅游品牌,是静宁旅游面临的最大挑战。
(七)自然、人文生态环境脆弱
我县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都十分脆弱。目前许多自然景观资源,如悬镜湖、烽台山等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若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盲目开发,对资源环境将造成一定的破坏。
三、发展我县旅游产业的措施
1、挖掘成纪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华夏之根”旅游名片。
一是全面提升成纪文化城景区服务质量和功能。加强成纪文化城景区建设,修建旅游休闲设施、充实景区旅游元素,丰富景区旅游活动。真正把成纪文化城建设成为满足广大旅游者和成纪文化研究者满意的旅游景区和文化载体。
二是加大对成纪故城遗址的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成纪故城遗址位于静宁县治平乡刘河村,为秦汉所置成纪县治,是史书记载的中国最古老的地名之一。要进一步加大对古成纪遗址的保护,严禁乱采乱挖,在编制小城镇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时,突出成纪文化内涵,彰显成纪文化特色,并积极做好与秦安大地湾,天水伏羲庙的联合对接,真正把华夏之根的文章做大做强,把华夏之根的牌子叫响叫亮,吸引世界华人到古成纪来寻根问祖,朝觐旅游。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是深度发掘成纪文化和推介精品线路。挖掘成纪文化潜力,以艺术创作、艺术展演、文化交流等多种方式展示成纪文化魅力;同时要加强与天水、崆峒山为主的朝觐之旅的对接,包装精品旅游线路;整合文化资源,形成大文化圈、大旅游圈的发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