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治理模式创新(2)
2014-12-08 01:16
导读:约束理论内涵 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简称TOC)是在优化生产技术(Optim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简称OPT)的基础之上,由美籍以色列裔 物理学 家、企业治
约束理论内涵
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简称TOC)是在优化生产技术(Optim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简称OPT)的基础之上,由美籍以色列裔
物理学家、企业治理顾问Dr.Eliyahu M·Goldratt和Cox等人于1986年在其所著的《目标——简单而有效的常识治理》一书中最早提出的。按照美国生产及库存治理协会(APICS)下属的“约束治理”研究小组(CMSIG)给出的定义,约束理论(TOC)“可以被看作是一套治理理念与治理工具的集合”。它“把企业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现存的或者潜伏的制约因素称为‘约束’(Constraints),通过逐个识别和消除这些‘约束’,使得企业的改进方向与策略明确化,从而达到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实现其目标的目的”。
E·M·Goldratt以为,(营利性)企业的目标即在于“能够在现在和将来持续地赚钱”。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提出了关于产销率、库存和运营本钱的
评价指标、TOC的九条基本原则(Fundamental Principles)、五个核心步骤(Focusing Steps)以及包含六棵逻辑树的思维流程(Thinking Process)等等,作为一整套的技术方法和工具,从而为TOC的具体实施提供了保障。
需要指出的是,固然是产生于生产制造业的环境下,但作为一种整体性、联系性和发展演化性的系统观的具体体现,尤其是随着其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TOC的应用范围已经从单纯的生产经营治理扩展到了包括政府、教育、医疗等一些非营利性组织在内的更广泛领域。例如,H·William Dettmer曾明确提出,对于诸如政府、国防、医疗和教育等这样的非营利性组织机构来说,他们的目标则在于“通过改善自身的性能来为社会提供尽量多的服务”。这为运用约束理论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工具分析研究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治理模式创新题目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基于约束理论的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治理模式创新
我国学者刘惠军(2001)曾具体阐述了电子政务在促使政府主动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进步政府办公和决策效率、推进政务公然、整合政府职能规范行政行为、进步公务员科技素质、推动全社会的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从技术系统建设、应用与体制创新等各方面给出了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本文以为,所有这些,回根到底都应服从于政府的职能的发挥这一中心任务来展开,即“通过改善自身的性能来为社会提供尽量多的服务”。因此说,所有相关的工作,都应服从或服务于这一核心的目的。而检验电子政务建设是否有效,也应以此作为标准。
围绕政府职能这一总的目标,将TOC的基本思想方法运用于电子政务建设,就是要将TOC的一整套基本的技术方法和工具应用于整个电子政务建设全过程,并将夸大整体性、联系性和发展变化性的系统观来起总的指导思想,通过识别发现和提升其中所存在的“瓶颈”环节,来使得“政府服务于公众”这一目标得到最大化地实现。就是要熟悉到,电子政务建设尽不仅仅是单纯地将“政务信息资源数字化,内部办公过程无纸化,对外治理服务网络化”作为根本目的,不是简单地实现政府“公共治理电子化”,而是在整个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随着这种外部环境电子化、信息化的变化,必然要伴随着政府运作治理中的“潜规则”变化,伴随着政府治理理念的更新、治理流程的革新与治理模式的创新。
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公共治理的模式需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技术支撑。网络技术是电子政务治理模式的核心,包括计算机辅助办公系统、治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办公信息系统、智能治理系统等在内的网络技术与其他信息技术的融合,共同实现了电子政务治理的程序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整合。在网络治理模式下,政府机构的每一个部分,由网络连接起来协同工作,打破了原有的地域、层级、部分上的限制,减少了部分之间的冲突,促使政府组织和职能的整合,让政府部分之间的信息能够流通、共享,使公众享受到无组织边界的政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