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第一部分 石门二路社区人口状况分析
在展开本部分的论述之前,有必要对石门二路社区的情况作一个简单的交待。在我国,目前城市社区的界限通常是与街道的行政区划相一致的,[5] 石门二路社区的区域范围也与石门二路街道办事处的行政区划相一致。位于上海中心城区静安区的东北部,东起成都北路与黄浦区相邻,西至江宁路折武定路接泰兴路与江宁路街
道相连,南临繁华的南京西路与南京西路街道毗邻,北隔苏州河与闸北区相望。(如图1-1所示)面积1.09平方公里。石门二路街道这个格局的形成是1994年10月由张家宅街道和武定街道合并而成的。石门二路社区2000年3月被评为上海市文明社区,但目前仍然是以旧住房为主的老城区,二级旧里及以下建筑达26万平方米。
基于这种状况,下面根据“五普”统计数据,从人口数量、人口构成、人口素质、人口分布、人口变动等5个方面对石门二路社区展开分析。
(一)人口数量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石门二路社区常住人口61558人,与本社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四普”)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减少40960人,下降39.95%。普查时点前一年(即1999年11月1日至2000年10月31日),全社区出生人口259人,人口出生率为4.21‰;死亡人口为613人,死亡率为9.96‰;自然增长率为-5.84‰,高于静安区人口自然增率(-6.28‰),但仍低于上海市人口自然增长率(-0.3‰)[6]。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从“四普”到“五普”,10年中,石门二路社区总人口变动情况如图1-2所示:
注:本图1991-1999年人口数量来自石门二路街道档案室统计数据。
从上图可以看出,10年中,石门二路社区的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产生这一趋势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人口自然减少;二是由于旧区改造动迁,部分人口迁出;三是迁入人口数量较少。
(二)人口构成
人口构成的状况,我们从人口自然构成和人口社会构成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人口的自然构成。
首先看性别构成。在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0482人,占49.52%;女性人口为31076人,占50.48%。性别比为98.09(女性=100)。与第四次人口普查98.84的性别比相比,男性人口比重持续下降,与全区性别比(99.85)呈上升趋势相反。
其次看年龄构成。在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6660人,占10.82%;15-64岁人口43619人,占70.86%;65岁以上的人口11279人,占18.32%,其中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2224人,占老年人口的19.72%。
从图1-4可以看出石门二路社区老年人口[7]比重在加大,不仅高于上海市11.5%的平均水平,而且高于静安区17.7%的平均水平,已属严重的老年型社会[8]。
2、人口的社会构成。
首先看人口的民族构成。在常住人口中,本社区共有20个少数民族,人口612人,占总人口的0.99%,比1990年“四普”时的0.84%上升了0.15个百分点。
其次看人口的劳动力资源及职业构成。本社区长表抽查共5916人,其中劳动力人口3741人,占抽查总人口的63.24%。(图1-6)在业人口2365人,失业人口546人,失业率18.76%。可以看出,作为老城区,石门二路社区的失业率是非常高的。从业人口中,商业服务人员占33.45%,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占24.14%,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19.49%,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占5.58%,其他从业者占17.34%。(图1-7)在职业构成中,商业服务人员最多,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大,这对将来的发展可能会形成瓶颈。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四)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用人口密度来测算。“五普”统计结果显示,石门二路社区人口密度为56475人∕平方公里,比“四普”时的94035人∕平方公里降低39.94%,但远远高于全市“五普”人口密度(2640人/平方千米),也高于静安区人口密度(40069人∕平方公里)。在分布上,石门二路社区人口密度可以以北京西路为界划分,呈现北大南小的特点。分析原因,北部地区主要是人口居住区,南部则有一部分为商业商务楼群,居民数量相对较少。
(五)人口变动
社区人口的变化,可分为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在此,我们仅研究外来流动人口情况。本次普查登记外来人口为8365人,占全区外来人口的18.03%,其中男性4706人,占56.26%;女性3659人,占43.74%,性别比128.61(女=100)。(如图1-10)外来人口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的占3.92%,低于全区5.6%的平均水平;文盲率5.24%,高于全区4.9%的平均水平,可以看出本社区外来流动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如图1-11所示)
第二部分 石门二路社区人口的发展趋向
人口发展状况与社区建设紧密相连,特别是在城市中的行政化社区中尤其如此。保持一个适度的人口数量和一定的人口质量,对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部分将从影响石门二路社区发展的因素出发,试图寻求适合该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规模、人口质量及人口构成以及流动人口对社区发展的影响。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二、未来15年内石门二路社区人口发展状况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大胆对石门二路社区的人口发展状况作一预测。当然,对任何事情未来状况的推测都有成功和不成功两种可能,而且社会的变化又是繁复多样的,所以本文的推测虽然有对现实状况的分析和影响因素作依据,但也有可能与未来实际是不相符的。之所以还要冒着风险进行分析预测,其意义不在于预测结果本身,而在于通过预测分析的过程,给人一种思考人口问题的提示或警示。根据人口发展规律及上面分析的几个影响因素,笔者试图就石门二路社区的人口容量、人口年龄构成、人口素质、人口变动等做出分析预测。
1.人口容量控制在5.5万左右。
人口容量[15]即是一个社区应该有什么样的人口规模是合适的,亦即一定地区中的人口数量。之所以首先界定这个问题,是因为社区人口数量的多少不仅决定着社区规模,而且影响社会秩序、社会控制手段、社会变迁的性质,甚至居民发展的心态。[16]
初步测算,石门二路社区到2015年常住人口应控制在5.5万左右。[17] 理由有四:其一,根据图1-1所示,我们已知在过去10年,石二社区人口呈下降趋势,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按照目前-5.84‰的自然增长率计算,2015年人口数为56380人(图2-1)。当然,人口增减变化不会是直线式,还受其他很多因素制约。
其二,目前本社区绿化面积和公共设施面积太小,“双高区”建设已经规划在东北部建设一个大的绿地,势必迁出部分居民。其三,北部地区旧区改造将导致大量的动迁,将使近一半的居民的迁出,而将来建设成的高品质生活居住区,石门二路居住片区人口将控制在4万左右[18]。第四,北京西路以南地区,商业区的形成势必减少居住人口,将来对花园住宅小区(如西王小区、王家沙花苑等)实现整体置换[19],会大大降低这些小区的人口密度。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2.人口年龄构成的老年人口比重继续加大。
在社区人口构成中,之所以仅对年龄构成做出测评,是因为这一因素,特别是老龄化程度,不仅直接影响社区的劳动力资源构成、行业职业构成,还对将来社区主流文化、商品供应和社区服务方式产生影响。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认为,石二社区人口年龄构成变化有三个:一个是,目前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负增长率的趋势长期内将延续,所以老年人口会继续增多,人口老龄化趋势会加强;二是旧区改造会迁出一部分老年人,导入部分中青年人口,同时会使0~14岁未成年人比例稍有提高,因为这些中青人年可能带有孩子或将来生孩子,这样使老年人口比例在2005年之后会逐年下降;三是石二社区是老年型社会的现实将长期不会变,因为目前本社区老年人口比例远远高于世界老年社会标准,如第一部分的分析,部分中青人口的导入也改变不了这个现实,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的预期寿命的增加,会进一步加大人口老年化程度[20]。
3.社区人口变动剧烈,幅度较大。
未来15年内,由于北部地区大规模开展旧区成套改造,社区人口的机械变动[21]将是非常大的。动迁初期(在近5年内),本社区的将有1/2多的居民要迁出,新的小区建设好后,一部分原迁出的居民会回搬,回搬率目前看为20~30%;更大量的是购买商品房的新居民的迁入,估计将有3万左右人口,对于一个仅1.09平方千米的社区而言,数量是庞大的。此外,我们还要考虑人口的社会变动[22],主要是外来流动人口变动的问题。由于“双高区”的建设,较高的消费水平将把目前文化水平较低的大部分流动人口排除在外,人才柔性流动政策的实行,会一些高层人才流入,但数量不会太多,因此,我们估计,随着“双高区”的逐步建成,本社区的外来流动人口数量会逐步减少。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4.人口素质将会大幅提升。
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人口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社区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优生优育理论及家庭和社会对教育的更加重视,使社区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都会有提高,此其一;其二,旧区改造完成后,会导入一批中层收入以上的人口,这部分人会提升整个社区的人口素质;其三,“双高区”人才聚集战略如能真正实现,将使很多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流入,如果能在本社区居住,无疑将最简单、最直接地提高本社区大学人口比例,并终将带动社区各方面的发展。问题是在旧区改造时社区中能否为这些人留有空间?比如开发“白领公寓”式楼盘[23]是一个双赢的办法。
第三部分 人口发展对社区建设发展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而实现人与社区的良性互动,社区发展规划对人口的发展要求必须做出回应。社区发展规划不仅能促进整个社区的和谐发展与经济繁荣,而且还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甚至人的解放。在对石门二路社区人口状况作了分析,并对人口在未来5~15年内的发展状况做出预测后,我们有必要探寻社区人口发展对社区发展规划提出怎样的新要求,并进而根据新要求、新形势对社区建设发展做出相应的规划。
社区发展规划即是对社区建设的总体布置。[24] 对石门二路社区建设做出规划时,必须置于静安“双高区”建设和北部地区旧区改造的背景下考察。鉴于篇幅所限及笔者笔力之所不逮,只能对规划做出一个粗略的构想,并仅就对社区建设其中几个重要的问题加以详细阐述。
(一)城区布局
目前,石门二路社区对应的静安南京西路的开发呈南重北轻状态,南面有地铁二号线石门一路站、吴江路休闲街、青海路绿地、广电大厦等,而北面相对较为薄弱。因此,我们要抓住“双高区”建设这一重大机遇,以北京西路为横轴划分,南部建成高品位的商业商务区,北部建设成高品质的生活居住区。
(二)社区环境
社区环境[26]是在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是社区物质环境和社区文化环境的综合体,具有物质和文化的双重性。一般说来,包括生态环境、住宅环境和公共环境。评价社区环境状况的常用指标有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污水处理率、烟尘合格率、噪声控制达标率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需求层的提升,居民对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要求也日益迫切。特别是“双高区”的建设,必须有一流的社区环境相配套。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生态环境:创建“以人为本”的一流的环境面貌和生态环境品质,全面建成与“双高区”相匹配的现代化生态社区。
——绿化覆盖率:目前,石门二路社区绿化覆盖率为3%,人均绿地面积为0.51平方米[27]。在未来15年内,根据区有关部门的规划,本社区可增加绿地一个是苏州河南岸绿化样板段,二是计划在石门二路以东、新闸路以北地区建设一个3000平方米的公共绿地,三是小区内绿化建设。“十五”期末,绿化覆盖率要达到10%,[28]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长4倍。
——烟尘合格率:继续保持烟尘控制达标街道称号,烟尘合格率确保100%。
——噪声控制达标率:继续保持噪声控制达标街道称号,环境噪声达标覆盖率确保100%。
——工业污染排放达标率、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危险废物处置率均逐步达到100%。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逐步实施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分类回收利用的管理与监督,强化废弃物分类,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90%。
住宅环境:"五普”结果显示,本社区人均居住面积为12.05平方米[29],低于全区人均水平13.76平方米。通过大规模旧区改造,增加居住面积,同时人口降低,到2015年,人均居住面积要达到15平方米。[30]
市容环境:实现以街道为核心的社区综合管理,将社区建设、管理与道路整治、人文景观、绿化建设有机结合,全面提升社区公共环境品质。
——继续加大对违法建筑、设摊占路的整治与监管力度,在建成基本无违法建筑街道的基础上,到“十五”末全部消灭辖区内的违法违章建筑。
——优化区域路网布局,完成新闸路(江宁路—成都路段)、石门二路的拓宽工程,完成凤阳路、大田路重修和治理,加强南京西路、北京西路交通市容规范化道路的监管力度。
(三)社区服务设施
目前,石门二路社区服务设施基本具备了,但功能不健全、使用面积偏小,而且随着北部地区的改造和人口进一步老龄化,将给社区服务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在进行旧区改造的同时,要同步考虑社区服务设施的布置。
1.社区事务受理中心。
目前,石门二路社区事务受理中心位于新闸路1050弄,涵盖社会求助、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家政服务、社区信访、司法调解、计划生育等多个项目。但就将来发展来看,有三个局限:一是对本社区而言,中心位社区西北部,位置较偏,给部分居民带来不便;二是办公面积太小,很多部门供用一间办公室;三是与街道办事处分离,且距离较远,不仅不方便居民,而且不利于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因此,在旧区改造时应留出“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的位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我们设想事务受理中心,面积达1000平方米,设备先进,功能齐全,位置应放在石门二路与新闸路交界的西南角处,与街道办事处相近。(街道办事处选址将在下文予以论述。)
2.社区生活购物中心。
旧区改造完成后,石门二路地区将是苏州河以南、市中心最大的居民住宅区。从方便居民生活角度考虑,该地区应该有一个较大的社区生活购物中心,规模上应该相当于一个大的超级市场。我们设想,位置应放在石门二路东沿(山海关路—北京西路段)。理由有三:一是此处基本上位于本社区的中心,方便居民购物;二是可以成为石门二路商业次级中心的一部分,符合这一次级商业中心规划要求;三是与南京西路距离适中,可以形成商业层次互补。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3.老年服务设施。
作为一个老年型社区,要充分注意建立健全的老年服务设施。按老年人口1.2%配置养老机构床位数,建成拥有50-100个床位的街道敬老院。建成一个拥有2000平方米以上社区健身苑,每个居委会建成1-2个健身点。另外,要考虑建设老年人休闲娱乐场所。
4.社区卫生服务设施。
健全社区的卫生服务设施,构筑现代化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以地段医院为依托,建成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卫生服务站,每个居委会设一个卫生服务点,并有全科医生来站服务。
(四)社区文化教育设施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社区文化应该是社区居民在长期建设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31]考虑到本社区将来成为“双高区”的一部分,因此本社区文化类型将从老城厢社区文化向商业社区文化转变。而社区文化建设必须有相应的文化教育设施、场所相配套,在旧区改造的同时,我们应同步规划文化设施。
1. 社区教育设施。
根据前文分析,将来旧区改造完成后,社区0~20岁人口比例将有所上升。目前本社区仅有1所托儿所、1所幼儿园、3所小学、3所初中,没有高中。与将来的“双高区”建设发展相适应,本社区应该有4~5所托儿所、4~5所幼儿园[32]、3所小学、3所中学,其中应该有1所高中。
另外,还应有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机构,因为将来的社会是一个学习的社会,而本社区旧区改造完成后将有大量白领入住,他们对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的需求是非常迫切,并且这种教育只能是业余的,在晚上或周末时间进行,因此在本社区接受职业培训性质的教育将是他们的第一选择。考虑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居民的教育需求,本社区还应有1所具有一定规模的社区学校,拥有独立的校舍、管理机构和一定数量的专职管理人员,实行自主管理、自主运行。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社区文化设施。
未来15年,社区人口进一步老龄化,加之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时间缩短、休闲时间增多,居民对社区文化娱乐需求越来越大。社区要向居民提供优质的文化娱乐服务,必须在目前社区建设中规划出一定文化娱乐场所。一个要建设1个社区图书馆,图书馆可放在社区学校内,与社区学校的图书馆合并,以适应人们求知的需要;二是要建设1个中等规模的书店,可以与上海书城联网;三要建成20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文化俱乐部,集展览、会议、讲座、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这些文化设施,在布置上要雅、文化气氛要与本社区的格调相协调。在位置上,我们建议仍沿石门二路布局。
(五)社区经济发展
现行财政体制下,财政拔款远不足支付社区两个文明建设,因此,大力发展社区经济是搞好社区建设的基础。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成熟,社区经济不仅面临着市场的压力,而且面临自身发展中的一些制约因素,如区域经济回旋余地小、产权界定不清、体制不顺、管理薄弱等,所以在新的世纪我们要寻找新的社区经济发展思路。未来15年内,社区经济工作发展方向是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区域经济,努力实现由原来依靠区财政拔款、街道自筹财力型经济向财政税收型经济过渡,从原来主要依靠征收市场费税型经济向招商引税型经济过渡。
商业商贸业:根据建设“双高区”的要求,石门二路社区要形成“土”字型的商业格局。加快完成静安南京路(本社区段,即成都北路至江宁路)北沿的功能开发,使之成为高品位的商业商务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石门二路、新闸路要建成商业次级中心,石门二路商业要适合将来旧区改造完成入住的居民的日常消费,应以中低档为主,与南京西路形成互补,新闸路应侧重于社区服务业。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六)社区管理
我国都市社区,依然是行政性社区。我国推进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模式为“街道主导、居委操作”,遵循这种思路,我们论证3个问题。
街道办事处的选址:在我国目前社区管理中,政府行为依然起着主导作用。街道办事处不仅作为区政府派出机关,同时也是社区管理的主导机构。因此,街道办事处应该有合理办公场所。目前,石门二路街道办事处设在西王小区内,非常不合适。其一,位于小区内,比较难寻,居民办事不方便;其二,机关与居民混合,在氛围上不协调;其三,现有办公面积偏小,建筑面积仅有1114平方米,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其四,将来西王小区实现整体置换,恢复其花园式洋房住宅,办事处也需要外迁。所以,在推进旧区改造的同时,同步考虑街道办公场所是最恰当的时机。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结束语:社区人口与社区建设将长期相互影响
通过以上三个部分的行文,我们基于建设“双高区”和进行旧区改造背景,对石门二路社区人口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点,就适应将来人口发展趋势的社区建设规划进行了设想。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我们应该看到,社区人口与社区建设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单向的作用,也不是静态的发展,而是相互影响的,并且这一影响是长期的,城市人口与社区发展将走向一体化,因此未来石门二路社区发展也很难严格按照我们的规划模型来进行。但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的发展有巨大能动作用。一个根据客观规律的、合适的预测,一个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对社区的成熟,对城市社区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时候具有决定意义,因为一个城市的建筑、一个社区的文化一旦形成后,将在较长的时期内无法再发生大的变动。因此,在此意义上,在石门二路这个社区还未定型之前,我们根据人口状况对石门二路社区的建设规划,对本社区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参考书目
1. 马寅初著:《新人口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 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Tonnies)在《社区与社会》(《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英译为《Community and Society》)中,最先提出社区的概念,用Gemeinschaft一词表示由具有共同价值趋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守望相助、富于人情味的社会关系的社会团体。二十世纪30年代初,费孝通根据滕尼斯原意首创了“社区”一词,社区概念被引进中国。1986年,民政部首次把“社区”概念引入城市管理。
(2( 顾骏主编:《社区工作导论》,上海远程教育集团试用教材2001年版,第7页。
(3( “四个中心”指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4( “双高区”即高品位的商业商务区和高品质的生活居住区。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