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总之,从预防青少年犯罪着眼,在整个方法体系中,应特别注意到以下几点:一要宽严适度,既要严格管教,又要耐心教育,发现子女有不好倾向时,要认真教育,切不可马虎放过。而要信任尊重,对孩子要多鼓励表扬,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而不要滥用批评训斥,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哪怕是出现了严重错误和轻微违法行为,也仍然相信他们能改正,在此前提下才有利于教育帮助。三要善于诱导,即使孩子犯了过错,也要注意启发教育,讲清道理,指出危害,分析原因,指出改正办法,使孩子心悦诚服,切记简单粗暴,那样往往适得其反,只会把孩子更快地赶到邪路上去。四要防微杜渐,对于子女细微变化,开始沾染不良习性的某些征兆,父母一旦发现,必须及时引导纠正,而不能以“孩子还小”、“问题不大”为寻次遁词,听之任之,否则势必导致“小洞不缝,大洞难补”。五要因人施教,家长对自己子女的气质等个性特点应有一个清醒、科学的认识了解,以便采取最有效的教育措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才能帮助孩子学好向上,预防不良倾向的产生和发展。
当绝大多数的家庭都成为健全的社会细胞,家长们都明确教育好子女是自己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则青少年犯罪就从根本上得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现象,特别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现象必将大大减少。
〈二〉从学校方面进行预防。由于学校集中了大量的受过专门教育训练的有经验的老师,学校教育的内容比其他方面的教育更丰富、更全面、更系统,它传授着历史的和现代的、精神生活方面和物质生活方面的知识,故学校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具有独特地位和作用。所以,通过学校进行各式各样教育,使青少年懂得遵纪守法,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犯罪行为作斗争。具体对策措施有以下几点:
1. 学校环境治理对策。
学校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止和解决学生学业不良的问题。学校对学习较差的学生,要加强个别教学,从实际水平出发,采取多种形式,使之逐步达到教学计划要求。学校要以科学的观点指导教学,注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激发学习兴趣,以避免学习成绩差而发展成为学习品德“双差”。加强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严格防止学生旷课、逃学,严格控制学生流失。学校对待后进生要坚持“三不准”,即不准随意的停课,不准轰出教室,不准挤出学校,对待有流失意向的学生要做到“三快”,即家访要快、教育要快、回收要快。
2. 端正办学思想、强化教育优势。
学校必须进一步的端正办学思想,从实际行动中而不是从口头上确立“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的观点。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培养全面关心所有学生的情感,端正对后进生的认识,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科学教育方法帮助后进生。提倡“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尖子生同样光荣”的精神,像抓升学率那样来抓后进生的教育。以抓尖子生那样的感情来抓后进生的转化。使后进生能够在一种良好的心理环境中去受教育,在严格而又和谐的情境里领悟道理,在情感交流的相互理解中获得启迪。这样才能逐步减少流失生,辍学生的数量,使学生们都能安心在学校学习而不流向社会,减少学生犯罪率。
3. 坚持疏导原则,占领课外阵地。
各级各类学校应做到“堵”与“疏”相结合,即要形成严格的文化“过滤网”,努力净化学生的各种文化娱乐环境,控制“黄毒”传播,要用健康向上、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去占领中、小学生的课外活动阵地,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因为未成年人有较多的余暇时间和充沛的剩余精力,这种剩余精力不向积极方面引导,就必然向积极方面释放。开展以上活动,可以将他们的剩余精力引导到有益活动方面,这不仅可以预防犯罪,还可以把他们培养成素质高雅的学生。
4. 加强综合治理,优化社会环境。
要使学生不中途退学,不做违反犯罪之事,除了要加强学校与家庭教育外,还必须特别重视学校的外部环境。要通过大众传播渠道所具有的覆盖面大、信息流通广,影响深等特点,建立强有力的正确舆论导向、文化导向、法律导向,形成综合治理的立体网络。文化部门应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下,尽可能逐步增加各种文化设施,特别要建立青少年活动场所,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弥补学校在这方面的不足,吸引广大学生多参加社会上健康有益的文化科技活动。为了避免中学生过早卷入成人文化娱乐场所。文化、公安等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录象厅室、台球室、电子游戏机室的管理,认真执行有关的规定,在学校附近区域内严禁设立台球室、电子游戏机室、录像室;其他地方的有关场所也不得在上课时间内接纳学生打台球和玩电子游戏机;对于带赌博性质的游戏机要严格的取缔。积极为学生创造丰富而健康的精神产品,重视社会公德教育和家庭关系教育。
<三> 社会文化生活净化
不良文化尤其是色情文化和暴力文化不仅仅会助长社会风气的败坏,而且会助长犯罪尤其是青少年犯罪发生。面对市场上流行的“黄毒”现象,我们必须同“黄毒”进行一场正义战胜邪恶的战争,我们必须运用法律武器,严惩黄色传媒制作者,贩卖者。与此同时,使性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文化和专业知识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力争同步进行,不断提高广大青少年对性问题和黄色传媒的正确认识,增强抵御黄色传媒侵蚀的能力。
注:
① 法制网 2002年
② 中华财税信息网 质疑“严打”惩治成果 2004年8月19日
③ 法制网 2002年
④ 吴大华 〈〈犯罪与社会〉〉 2001年
⑤ 法制网 2002年
⑥ 博客中国网 青少年犯罪高发.中央高层急谋对策 2004年8月27日
⑦ 史昭乐、彭德全 《青少年犯罪与公共安全》 1986年
⑧ 郭霖 〈〈解读对与错〉〉
⑨ 〈〈法制日报〉〉 2000年6月27日
⑩ 陈清华 〈〈中国青年报〉〉之特约评论“马加爵一案” 2004年
共3页: 3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