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解释论视野下的《物权法》第166条和第167条——(3)

2016-01-23 01:08
导读:注释: [1] 参见[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19页。 [2] 参见王竹:《论民法通则与物权法(草案)的合宪性——

  
 
 
 
注释:
  [1] 参见[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19页。
 
  [2] 参见王竹:《论<民法通则>与<物权法(草案)>的合宪性——以“实质意义上的物权法”为核心》,《判解研究》2006年第3期。
 
  [3] 参见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6页。
 
  [4] 参见《各地人民群众对物权法草案的意见》,《中国人大》2005年第15期。《各地人民群众对物权法草案的意见(续)》,《中国人大》2005年第16期。
 
  [5] 删除“宅基地使用权”部分转让规定的原因,笔者认为应是与《物权法》第153条的规定冲突:“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行使和转让,适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而根据《土地管理法》第62条第4款的规定:“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实质上是禁止宅基地单独转让,只能基于住房转让适用“地随房走”而转让。
 
  [6] 参见孔祥俊:《法律解释方法与判解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325页。
 
  [7] 参见梁慧星:《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46页。
 
  [8] 苏力:《解释的难题:对集中法律文本解释方法的追问》,载梁治平主编:《法律解释问题》,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61页。
 
  [9] 参见梁慧星:《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30-231页。
 
  [10] 参见[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21页。
 
  [11] 参见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3-226页。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12] 参见梁慧星:《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22页。
 
  [13] 参见[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19页。
 
  [14] 参见梁慧星:《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14页。
 
  [15] 参见梁慧星:《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14页。
 
  [16] 参见杨立新:《关于建立大一统的地上权概念和体系的设想》,《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7] 参见梁慧星:《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20页。
 
  [18] 王利明主编:《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物权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93页。
 
  [19] 梁慧星主编:《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物权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86页。
 
  [20] 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0页。
 
  [21] 参见梁慧星:《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17-218页。
 
  [22] 参见梁慧星:《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41页。
 
  [23] 参见[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20页。
 
  [24] 王利明:《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96页。
 
  [25] 参见王泽鉴:《比较法与法律之解释适用》,载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二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修订版,第16页。
 
  [26] 参见杨立新:《论“物权法草案”的鲜明中国特色》,《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7] 胡康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7年3月版,第356页。
 
  [28] 参见梁慧星:《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26、230页。
 
  [29] 胡康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7年3月版,第355-357页。
 
  [30] 参见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2页。
 
  [31] 参见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88页。
 
  [32] 参见梁慧星:《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45页。
 
  [33] 空间从属于土地,尽管法律没有作出明文规定,从当然解释的角度,也应该认为《宪法》禁止转让土地的规定准用于空间。
 
  [34] 参见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0页。
 
  [35] 如《城市房屋权属登记管理办法》第19条规定:“设定房屋抵押权、典权等他项权利的,权利人应当自事实发生之日起30日内申请他项权利登记。”
 
  [36] 参见王竹、潘佳奇:《试论建筑物用益权》,《天府新论》2006年第4期。

共3页: 3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对物权法草案的不同意见及建议(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