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2)
2017-09-22 02:47
导读:毫无疑问,没有人怀疑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农民的巨大贡献,然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增长结果基本是工业的现代化而非农村的工业化,是城市的现
毫无疑问,没有人怀疑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农民的巨大贡献,然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增长结果基本是工业的现代化而非农村的工业化,是城市的现代化而非农村的城市化。经济增长和现代化是全民族的共同事业,广大农民却没有平等地分享这“共同事业”的成果。
这种情形,也导致了严重的效率损失。由于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直接的结果是导致其消费总量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许多地方农民的消费增长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1999年全国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竟比上年下降了13元。现在,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计算,占全国人口2/3左右的农村居民所占的份额仅有1/3,从而严重地制约了国内需求的扩大。在国际上,一般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才会形成买方市场。我国人均不到1000美元就形成买方市场,主要原因就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购买力太低。
在此背景之下,政策安排本应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如采取支农的财政政策和利农的金融政策。但实际的情况却未免是逆势而行,如公务员的几番加薪就直接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这不仅不公平,对扩大内需的经济目标也几乎无效。因为公务员每月增一、二百元,对其消费几乎不构成任何影响。农民却不同,他们在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等方面,都可能面临着急切的现实经济困难,如果政府善政养民能帮助他们增加一些收入,很快就会转化为最终消费需求,拉动投资需求(特别是乡镇企业的投资需求),形成整个经济发展的良性机制。历史经验和理论分析都说明,在市场经济—买方市场的条件下,扩大内需需要刺激的重点应是消费需求,要使经济增长得到长期而稳定的保障,还必须得到社会最终需求的足够支撑。如果城乡严重失衡的局面持续下去,就不可能实现扩大内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将难以为继。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那么,为什么三农问题会陷入今日之困境呢?这倒不是因为政府置农民于不顾,漠视农民之穷困。事实上,在道统上与农民有着极深渊源关系中共政权对农民的利益一直也是念念不忘的。比如,早在1979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曾明确指出:“确定农业政策和农村经济政策的首要出发点,是充分发挥我国8亿农民的积极性,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此后的20多年,强调农业重要性的言论可谓不绝如缕俯拾即是,及至今日强调到了言尽其辞无以复加的程度,似乎与古代的重农言论也已相差不远。然而,所谓的重视更多的是文本的口头的和悬在空中的,实际的情况却如上所述的那样,三农问题越来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