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审判实务二题律毕业论
2017-10-18 06:52
导读:法律论文毕业论文,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审判实务二题律毕业论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民事诉讼证据规则,作为我国法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民事审判实践中,为进
民事诉讼证据规则,作为我国法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民事审判实践中,为进一步推进审判方式改革,促进司法公正与效率,维***制同一,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审判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这些题目在一定程度上和制约着民事诉讼证据规则作用的进一步发挥。本文拟从证人不到庭及迟延提供证据两个题目着手,对两个题目的成因和我国民事审判所面临的司法环境进行,并提出一些对策,以期对相关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一、关于证人不到庭题目
民事诉讼证据规则规定,证人应当出庭作证,接受当事人质询,同时也规定了“证人确有困难”的几种情形,只有符合这些情形的证人经人民法院许可,方可以提交书面证言、视听资料或通过双向视听传输技术手段作证。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很多证人并非“确有困难”,但仍拒尽到庭。
(一)造成证人不到庭现象的原因
1、权利、义务与责任的脱节。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作证。”“作证及出庭作证是证人的义务,对人民法院调查取证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应拒尽。”即所谓的证人普遍性原则及证人作证义务原则。但在坚持这一原则的条件下,对证人所享有的权利及不履行作证义务所应承担的责任却鲜有规定,证人在接到出庭通知书后,由于碍于面子、人情、担心打击报复、考虑利益等种种情形,不到庭作证的屡见不鲜,但人民法院仅作为提供证人的一方当事人举证不能,判其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却对不出庭作证的证人没有任何制约或惩罚性措施,从而使这一重要的民事诉讼制度长期以来流于形式。
2、受涉讼为耻等传统观念的影响。的传统文化绵延流长,长期以来,对人们造成了重大影响,特别在乡土,人们的观念仍未摆脱儒家倡导的“礼之用,和为贵”的等观念的影响,贱讼、鄙讼、耻讼心理仍然在相当范围内存在并发生作用,人们仍将出庭作证视作“过堂审问”,以为涉讼是道德败坏的表现。
3、对证人的权利保障机制不健全。现行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对证人出庭作证的用度负担题目作了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这些规定形同虚设,执行的很少,这就导致证人由于经济利益的原因不愿到庭作证;另一方面,证人及其支属、家人的人身安全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固然民诉法、刑法对威胁、欺侮、打击报复证人的法律责任作出了规定,但事实上,我国每年发生的残害证人及其家属的案件并不少见,但能及时对加害人进行惩办的案例却寥寥无几。
(二)国外(地区)的立法例
国外(地区)的立法例,主要是从建立强制证人出庭制度及经济补偿、保障制度及相关的弥补制度方面解决证人不到庭作证题目。如:《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第53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发出并投递传唤令状,促使证人出庭作证,证人如不出庭或不提供证言的,则将被处以藐视法庭罪。在美国,无论是因当事人申请,还是法院传唤证人,证人都可获得由政府支付的用度。美国法律同时还规定了证人拒尽作证特权的若干情形,证人在一定的情形下,享有免证特权,如证人是当事人的近支属、证人与当事人有特定的利害关系,如律师与当事人、医生与患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