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律毕业论文
2017-10-19 01:21
导读:法律论文毕业论文,论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律毕业论文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证据学》对刑事证据
《证据学》对刑事证据的定义为:刑事证据是在刑事诉讼的过程中,由公安、司法机关依法收集的,或者由辩护律师、自诉人等依法提出的,用以证实犯罪事实是否发生,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有罪,以及有关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一、刑事证据的内涵
第一,事实存在的客观性。案件在发生过程中会形成一些客观事实,这些事实是形成证据客观性的基础,但这种客观事实本身不是证据,也不带有任何属性。第二,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客观事实又有通过诉讼主题的主观能动作用才能反映到刑事诉讼中来,客观事实本身与刑事诉讼间不能直接联系,只有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把客观事实与刑事诉讼联系起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当了镰刀的纽带。第三,事实与证据的不同等性。反映到刑事诉讼中的有关事实,即证据,并非是对客观事实完整、正确的再现,二者不是具有同等性。在司法实践中表现为对案件客观事实反映的不足,搞不清案件的基本情况或是在某些方面突破了客观事实本身,导致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出现扭曲。第四,载体的多样性。反映到刑事诉讼中的事实是通过声音、物体、动作、文字、图形、符号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刑事证据的功能和目的是证实案件事实发生时的情况,客观事实只有通过不同的载体表现出来,用于证实案件真实情况时才能转化为证据。第五,转化程序的正当性。客观事实转化为刑事证据的程序必须符正当律的规定和要求,只有符正当律规定和要求,才能使客观事实具有法律属性、从而转化为刑事证据。通过以上,我们对刑事证据进行了这样的概括:刑事证据是由特定的职员,通过法定的程序,采取法定的形式将客观事实反映到刑事诉讼中,用来证实案件事实情况的各种材料。
二、证据的真实性
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从立案开始就会有很多材料被收到案件中来,这些材料中粗细混杂,真伪难辨。如何往粗存细,鉴别真伪,是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题目。客观上讲,这些材料在未查证前仅仅是一堆疏松的、不完整的甚至布满各种矛盾的原始材料,它们所展现的案件轮廓可能十分模糊,甚至发生扭曲,这就要求办案职员对原始材料的真实性进行确认,逐步排除相互间的矛盾。当然司法实践中,对原始材料真实性的确认尽非轻而易举的事情,原因是:第一,自身偏差的误导。案发过程形成的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案发后所收集的各种材料对真实本身的反映都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偏差,有的甚至与事实本身完全相反。也就是说刑事证据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并不是一种“是与否”的非此即彼关系,而是一种“度”,一种对案件事实客观情况反映的程度。用一种比例来讲,有的原始材料反映客观事实的真实程度达到百分之九十多,有的则达到百分之五十,有的达到百分之二十,而有的甚至更少,这就表明原始材料对客观事实的反映,有其真实的一面,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虚假的一面。原始材料自身的两面性在客观上带来了确定证据真实性的难度。第二,能动作用的。在原始材料的收集审查中注进了人的主观性活动,从而使材料的真伪、证实力的大小直接受到了人的主观思维活动的影响,显示出一定的不稳定性。在实践中有些材料被侦查职员收集在案,并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而公诉人却以为其不具有证实作用,不将其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应该说,同样的证据,其证实作用应该是恒定的,不应当随熟悉主体的变化而变化。但正是由于熟悉主体的变化,主观熟悉渗透的变化,引起对同一证据的真实度认定和作用大小的发挥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第三,动态中的扬弃。证据的真实性存在于一种公道推定下的动态确定过程中。证据被收集后,若没有充分的理由证实其不真实,都被推定为真实的,用于证实案件的事实情节,并以此推动刑事诉讼的进行。这种推定具有其自身的公道性,符合人们熟悉事物的反映过程,但随着刑事诉讼的进展,新的证据被陆续收集,此前收集的部分证据的真实性得到新收集相关证据的佐证,其真实性得到进一步的确认和巩固;而部分曾被推定为真实的证据,由于新证占有充分的理由否决了其的真实,这些证据就有被排除的必要。但这种排除并不否定其在此前进行的诉讼中所具有的公道性。刑事诉讼正是在这种公道、非公道再到公道的动态变化中,通过肯定、否定、再肯定的扬弃再现案件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