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及其内部冲突的调查与分析律毕业论文
2017-10-31 01:02
导读:法律论文毕业论文,死刑***及其内部冲突的调查与分析律毕业论文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前言 关于死刑***,目前我国学者有很多结论性的看法,如以为“死刑的公共
前言 关于死刑***,目前我国学者有很多结论性的看法,如以为“死刑的公共认同只不过是个体和社会的一种情感诉求、一种情绪***。”[1]“民众的集体意识与正义情感不仅具有非理性、情绪性,而且往往变动不居、起伏不定,往往一个孤立的突发的恶性犯罪案件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公众对待死刑的态度。”[2]“***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并且是可以引导的,在内容上***并不一定代表正义。”[3]死刑观念具有可变性,随着人们对死刑熟悉的不断深进,死刑观念的更新转变是必然的。[4]***与死刑实践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死刑的立法和司法适用有着广泛的***基础,司法实践中死刑大量适用的现实又在不断强化这种群体意识。[5]在这些看法的指引下,死刑***与死刑改革之间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被剥离开来。 可以说,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切中了我国死刑***的要害,其中有关死刑***与死刑改革关系的立论也反映了一些国家死刑改革的实际。但这些研究在方法上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题目。首先,对死刑***的立论缺乏有说服力的本土依据。当前学者对死刑***的研究,很多都是停留在经验的层面,客观性相当差并且难以验证。以死刑***的特性为例,学者们几乎都要涉及情绪性、非理性,但这只是一种由己及人、由国外及国内的思维。实际上人心理的同质性是相当差的,没有客观研究方法的支持,其研究的信度和效度都要受到质疑。其次,论证逻辑不周延。如***测验的不可靠性能得出***不应成为死刑保存根据的结论吗?丈量方法与丈量对象能等同吗?死刑观念的可变性能拉近死刑废除梦想的早日实现吗?既然***是可变的,它将来会不会只停留在废除死刑的态度上呢?等等。 针对我国死刑***研究存在的上述研究瓶颈,也有学者运用实证的方法进行了调查。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2003年3月贾宇教授在西北政
法学院(现更名为
西北政法大学)对该校法学和非法学专业共计1873名本科生进行的问卷调查;[6]2003年1月新浪网的调查(据悉,新浪网评论死刑废除题目的帖子条数连续一周占据“热门评论”条数榜首,帖数总数超过4600条)。[7]这些调查,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死刑***题目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数据。但是,这些调查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题目,或调查的对象单一,仅局限于部分人群,代表性有限;或分析方法欠科学,单纯的百分数统计无法检验不同数据之间的关联度,等等。因此,当前,有关我国死刑***的总体状况、影响因素、特点等基本题目,仍然缺乏很有价值的统计数据。 一、我国死刑观念状况问卷调查的基本内容 死刑(仅指死刑立即执行,不包括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是当前我国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领域的一个热门题目。了解当前我国死刑观念的状况,对于我们死刑制度的改革具有积极意义。为此,200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死刑观念的定量分析》课题承担者特设计了26道题目,调查我国死刑观念的状况,以为死刑立法和司法提供决策依据。其中每道题目均为单项选择。具体设计题目包括: 1.您的性别:( ) ①男 ②女 2.您的年龄:( ) ①18周岁以下 ②19—25周岁 ③26—40周岁 ④41—60周岁 ⑤61周岁以上 3.您的职业:( ) ①无业 ②学生 ③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职员 ④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职员 4.您的学历:( ) ①高中及以下 ②大专或本科 ③
研究生及以上 5.您所在的地区:( ) ①农村 ②城镇 ③中小城市 ④大城市 6.您觉得,当前我国的社会治安状况如何:( ) ①很差②一般③较好④非常好 7.您觉得,当前我国判正法刑的数目( ) ①很少②一般③较多④太多 8.您觉得,我国规定了死刑的犯罪种类:( )①较少②适中③多④过多⑤不好说 9.当前,我国的死刑执行方式有枪决和注射两种。您觉得,在现有刑法规定了死刑的情况下,哪种死刑执行方式最好:( ) ①现有的枪决、注射执行方式挺好,也比较人性,应继续采用 ②应附加采用类似于新加坡鞭刑的羞辱性执行方式,以增加死刑的惩罚性 ③可以适当鉴戒我国古代的严刑,以满足部分被害方的报复心理,同时震慑社会上的不稳定分子 10.有人以为,死刑有利于减少和预防犯罪。您觉得这种观点:( ) ①完全没有道理②有一定道理③完全有道理 11.您觉得,死刑:( ) ①断尽了死刑犯悔过自新的道路,不人性 ②渲染和鼓励暴力 ③没什么不好④不好说 12.假如您主张保存死刑,那么您觉得,在我国,最应该规定死刑的犯罪是:( )。(只能选一项,主张废除死刑的可以跳过此题) ①故意杀人、抢劫、绑架、强***等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②贪污贿赂等***犯罪 ③背叛国家、***国家、间谍等危害***的犯罪 ④盗窃、诈骗等经济领域的犯罪 ⑤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等毒品犯罪 13.假设您或家人、亲朋因他人的诈骗、盗窃、巧取豪夺等而损失巨大,家庭都无法维持生计,您觉得是否应对犯罪分子适用死刑:( ) ①不能②可以③应当 14.您觉得,死刑执行的数目越多,一国的社会进步、文明程度就:( ) ①越低②越高③不好说 15.在当前情况下,您觉得我国应当:( ) ①完全保存死刑②完全废除死刑③不废除死刑,但应限制和减少死刑的适用 16.有学者主张用不可减刑、假释的无期徒刑替换死刑(即对原本应当判正法刑的罪犯不判正法刑,而是改将他一辈子都关在监狱里)。对于这种方案,您是否能接受:( ) ①不能接受,即便一辈子都被关在监狱里也抵不上被判正法刑 ②可以接受,将罪犯一辈子都关在监狱里的处罚并不一定比死刑的处罚轻 17.您以为,在中国废除死刑是:( ) ①不可能的 ②马上能实现的 ③可能在二三十年内实现的 ④可以通过逐步限制和减少适用、在恰当的时机废除的 18.假设您的亲人故意杀人、伤害、抢劫、强***等致人死亡或严重残疾,现在法院要判处您的亲人死刑,您是否能接受:( ) ①不能②可以③完全接受 19.您以为,在众多国家废除死刑之后,中国( )废除死刑 ①必须②可以③不能 20.您以为,在中国讨论废除死刑是( )的事 ①
刑法学家②立法者③执法者④全社会 21.假设您或您的亲人受到他人的杀害、伤害、抢劫、强***等致死或致严重残疾,您觉得,是否应对犯罪分子适用死刑?( ) ①不应当②可以③应当 22.您以为,废除死刑后,社会上的犯罪( )呈现上升趋势 ①必然②可能③不会 23.对于下列关于死刑的看法,您赞同( ) ①“杀人偿命”,只要社会上还有严重的犯罪,就不应当废除死刑 ②死刑具有较强的威慑力,当前我国犯罪率高,不能废除死刑 ③死刑不人性,废除死刑是人类进步的表现,我们应当立即这样做 ④死刑判决一旦发生错误,就无法纠正,应废除死刑 ⑤死刑并不是惩罚犯罪的最有效手段,要废除 24.假设您的亲人通过贪污、受贿、盗窃、诈骗等手段获得了巨额利益并致使国家或他人遭受巨大损失,现在法院要判处您的亲人死刑,您是否能接受?( ) ①不能②可以③完全接受 25.当前有不少学者主张废除死刑,并且发表了不少废除死刑的文章和言论。您是否听过这方面的言论,您对死刑的态度是否因此发生了改变?( )①没有听过 ②听过,这更加坚定了我废除死刑的态度 ③听过,但没有改变我保存死刑的态度 ④听过,我对死刑的保存态度由此发生了改变,从此主张废除死刑 26.假如要用一种刑罚来代替死刑,您觉得,最适合代替死刑的刑罚是( ) ①永不出狱的终身监禁 ②终身监禁,假如罪犯表现好可在执行30年或更长时间后开释 ③30年或更长的有期徒刑,并且不得提前开释 ④30年或更长的有期徒刑,假如罪犯表现好可在执行20年以后开释 二、我国死刑***实证分析的样本与方法 (一)我国死刑***实证分析的抽样方法 ***,即整个社会民众的意愿和态度。死刑***是社会公众对待死刑的态度。但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国家来说,要统计每个人的死刑态度显然不可能。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抽样。 在
统计学和丈量学上,抽样的方法一般被分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概率抽样的原则在于随机性,它能保证总体中的每一个样本被选中的概率相等。概率抽样的方法有很多,如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和分段抽样。[8]与概率抽样相比,非概率抽样不是按照等概率原则进行,而是根据人们的主观经验或其他条件来抽取样本,方法有偶遇抽样、判定抽样和配额抽样等。非概率抽样具有一些明显的上风,如操纵简单、便捷,节省精力和本钱,为此经常为社会科学研究者所采用。在非概率抽样中,配额抽样因其更具上风而备受关注。配额抽样要求研究者尽可能地根据那些影响研究变量的各种因素来对总体分层,要求研究者在抽样前对样本在总体中的分布有正确的了解。一般而言,这种抽样方法更具有代表性。 在死刑***的实证研究中,要了解民众的死刑观念,我们也可以有多种抽样方法,几乎所有的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方法均可使用。但是,在我国要做到等概率的随机抽样同时又要保证其最大的代表性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这类研究常采用非随机的非概率抽样。本文亦如此。不过,为了进步样本的代表性,我们根据影响死刑***的因素对全国的民众进行了分层,并针对每层民众进行了抽样,尽可能地进步了样本的代表性。 死刑***作为一种观念、态度,其影响因素大体上可分为主体内因素和主体外因素,其中主体内因素主要为主体的性别、年龄、知识经验(学历)、职业等,主体外因素则有所在地区的
政治经济状况、文化状况、社会治安状况以及死刑状况等。在这些因素中,由于职业在很大程度上浓缩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社会经验和文化影响,知识经验(学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智力状况以及分析、判定能力,而所在地区的状况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地方的开放性及人们的生存状况、地理环境、文化影响,因此笔者以为,在民众的死刑观念影响因素中,职业(身份)、学历和所在地区的状况是抽样中必须重点考虑的因素。当然,这些因素对死刑***是否有一定的影响,终极还要通过抽样之后的分析才能得出结论。 在样本的选取过程中,根据分层的原则,我们结合影响死刑***的主要因素,对死刑***的总体进行了分层:(1)基于对抽样对象职业的考虑,我们将全国民众的职业(身份)群体分成了6类,即无业职员、农民、服刑职员、学生、非国有单位职员(主要为公司企业职员)和国有单位职员(主要为国家工作职员),并分别进行了抽样。这种分类的一个考虑是我国刑法中的死刑,除了侵害人身、财产等一般主体实施的犯罪,还有国家工作职员这类特殊主体实施的贪污贿赂犯罪,将抽样对象分成非国有单位职员和国有单位职员,有利于对比分析;另一个考虑是服刑职员自身的犯罪经历和服刑感受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对死刑题目的判定,有必要予以重点考虑。(2)基于对抽样对象学历的考虑,我们将学历分为了高中及以下学历、大专或本科学历、研究生及以上学历3类,并分别进行了抽样。(3)基于对抽样对象所在地区状况的考虑,我们综合了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将地区分为4类,即农村地区、城镇地区、中小城市和大城市。在这一分类的基础上,我们分别选取了北京、广东、河北、江西、甘肃等5个地区为代表,其中北京、广东代表了经济发达地区,河北属于中等发达地区,江西和甘肃则代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而从地理分布上看,北京、河北属于华北,甘肃属于西北,江西属于中部,广东则属于南部,它们在地理上对全国而言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二)我国死刑***实证分析的样本与方法 在确定了抽样的方法和群体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进行具体的抽样调查。为此,我们首先根据死刑***所可能涉及的题目编制了调查问卷表,然后组织职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表的发放和回收,并对回收的问卷调查表进行了统计分析。 1.调查问卷表的编制。对社会态度的丈量,社会
心理学上通常采取的是自我报告丈量法,它是以态度问卷中一些社会事件、题目的陈述作为刺激,引起被试的态度反应,然后依据其回答反应,给予分数或等级的评定,以确定其态度的状况。现在西方通用的量表有瑟斯顿等距量表、利克特型量表和语义分化丈量表。[9]从***调查的角度,利克特型量表较适适用于对某些死刑态度范畴的丈量。借此方法,我们在问卷调查表中设计了很多题目,有些题目要求被试作是与否的回答,有的则答应作多重选择,大部分题目采用由被试在一定等级上(如从恶劣、差、一般、较好、好等5个幅度)进行选择的方法回答。 2.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问卷的发放主要是根据6个职业(身份)群体的差异在北京、广东、河北、甘肃和江西5地进行。其中,学生群体根据专业又分成了法律专业和非法律专业学生,分别在北京和广州各选择了2个高校的大二、大三学生。农民群体又分成了在家务农的农民和在外务工的农民工两部分,分别在江西、甘肃和河北3地进行调查,其中在江西选择了3个农村;在甘肃选择了1个建筑工地,在河北选择了1个制衣厂的农民工。对于无业职员群体,我们分别在北京、江西各选择了1个居委会进行。非国有单位职员和国有单位职员这两个群体的调查主要是在北京选择了2个在职职员进修培训班(职员来自全国各地),同时在甘肃选择了2家国有企业,在广东选择了2家私营企业。服刑职员则主要选择了河北1所***部属监狱以及北京、江西两地的1个监狱和1个看管所进行。此外,课题承担者还对四周的同事、同学等分别发放了一定数目的问卷表。 问卷的发放主要采取委托发放的方式进行,即在各个相关单位委托一个负责人,在对该负责人进行了必要的指导后,由负责人负责问卷的发放和填写指导。其中,北京、江西部分地区的调查是由课题组成员进行的。问卷发放工作从2008年3月份开始,2008年5月份全部完成,共发放问卷3500份,回收3475份,其中废卷67废,有效问卷3408份。而在3408份有效问卷的部分问卷中,也有少部分被调查者对问卷中的个别题目出现了拒尽回答或者没有回答的情况。 3.问卷的分析。在回收问卷后,组织职员将问卷回答的原始数据分别输进Excel文档,并在所有数据汇总后用SPSS[10]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了一些有关我国死刑***状况及相关因素、死刑***的内在冲突等方面的有益结论。 三、我国死刑***状况及有关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我国死刑***的总体状况 死刑观念的总体状况历来是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我们将对死刑的总体态度分成了“完全保存死刑”、“完全废除死刑”和“不废除,但应限制和减少死刑的适用”。调查的结果如表1。 表1 死刑***的总体分布状况 ┏━━━━━━━━━━━━━━━┳━━━━━┳━━━━━━━┳━━━━━━━━┳━━━━━━━━┓ ┃ ┃ 人数 ┃ 百分数(%)┃有效百分数(%)┃累计百分数(%)┃ ┣━━━━━┳━━━━━━━━━╋━━━━━╋━━━━━━━╋━━━━━━━━╋━━━━━━━━┫ ┃有效数据 ┃ 完全保存死刑 ┃ 1017 ┃ 29.8 ┃ 29.9 ┃ 29.9 ┃ ┣━━━━━╋━━━━━━━━━╋━━━━━╋━━━━━━━╋━━━━━━━━╋━━━━━━━━┫ ┃ ┃ 完全废除死刑 ┃ 339 ┃ 9.9 ┃ 10.0 ┃ 39.9 ┃ ┣━━━━━╋━━━━━━━━━╋━━━━━╋━━━━━━━╋━━━━━━━━╋━━━━━━━━┫┃ ┃不废除,但限制和 ┃ ┃ ┃ ┃ ┃ ┃ ┃ 减少死刑适用 ┃ 2043 ┃ 59.9 ┃ 60.1 ┃ 100.0 ┃ ┣━━━━━╋━━━━━━━━━╋━━━━━╋━━━━━━━╋━━━━━━━━╋━━━━━━━━┫ ┃ ┃ 总计 ┃ 3399 ┃ 99.7 ┃ 100.0 ┃ ┃ ┣━━━━━╋━━━━━━━━━╋━━━━━╋━━━━━━━╋━━━━━━━━╋━━━━━━━━┫ ┃丢失数据 ┃ ┃ 9 ┃ 0.3 ┃ ┃ ┃ ┣━━━━━┻━━━━━━━━━╋━━━━━╋━━━━━━━╋━━━━━━━━╋━━━━━━━━┫ ┃ 总 计 ┃ 3408 ┃ 100.0 ┃ ┃ ┃ ┗━━━━━━━━━━━━━━━┻━━━━━┻━━━━━━━┻━━━━━━━━┻━━━━━━━━┛ 从表1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固然主张保存死刑的人数占到了被调查对象的90%,主张完全废除死刑的人只占到了10%,但是真正主张完全保存死刑的只有29.9%,另有60.1%的人主张限制和减少死刑的适用。这表明,多数被调查者对我国当前的死刑状况是不满足的,死刑改革有着十分广阔的空间。 (二)死刑***与有关因素的相关程度分析 死刑***和其他观念一样,也会受到有关因素的影响。为了研究影响死刑观念的因素,笔者对几个比较常见的因素进行了调查。这些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职业(身份)、学历、所在地区、死刑替换措施、死刑状况等。通过对这些因素与死刑***的相关分析发现,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民众的死刑观念产生了影响(明显性检验的P值均为0.00,相关系数在0.1到0.5之间[11])。人们在进行死刑观念的判定时,态度并不独立。其中,影响较大的因素有死刑替换措施、职业(身份)和当前的死刑数目。 1.死刑***与死刑替换措施的相关度 为了了解死刑替换措施对民众死刑观念的影响,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有学者主张用其它的方法来代替死刑,如用不可减刑、假释的无期徒刑代替死刑(即对原本应当判正法刑的罪犯不判正法刑,而是改将他一辈子都关在监狱里)等。对此,您是否能接受”的题目。调查结果如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超过了62%的被调查者以为,死刑是可以被替换的。也就是说,在存在替换措施的情况下,有62%以上的人赞同废除死刑。 表2 死刑替换措施之下的死刑***的排列分布表 ┏━━━━━━━━━━━━┳━━━━━┳━━━━━━━┳━━━━━━━━┳━━━━━━━━┓ ┃ ┃ 人数 ┃ 百分数(%)┃有效百分数(%)┃累计百分数(%)┃ ┣━━━━━┳━━━━━━╋━━━━━╋━━━━━━━╋━━━━━━━━╋━━━━━━━━┫ ┃有效数据 ┃ 不能接受 ┃ 1284 ┃ 37.7 ┃ 37.8 ┃ 37.8 ┃ ┣━━━━━╋━━━━━━╋━━━━━╋━━━━━━━╋━━━━━━━━╋━━━━━━━━┫ ┃ ┃ 可以接受 ┃ 2112 ┃ 62.0 ┃ 62.2 ┃ 100.0 ┃ ┣━━━━━╋━━━━━━╋━━━━━╋━━━━━━━╋━━━━━━━━╋━━━━━━━━┫ ┃ ┃ 总计 ┃ 3396 ┃ 99.6 ┃ 100.0 ┃ ┃ ┣━━━━━╋━━━━━━╋━━━━━╋━━━━━━━╋━━━━━━━━╋━━━━━━━━┫ ┃丢失数据 ┃ ┃ 12 ┃ 0.4 ┃ ┃ ┃ ┣━━━━━┻━━━━━━╋━━━━━╋━━━━━━━╋━━━━━━━━╋━━━━━━━━┫ ┃ 总 计 ┃ 3408 ┃ 100.0 ┃ ┃ ┃ ┗━━━━━━━━━━━━┻━━━━━┻━━━━━━━┻━━━━━━━━┻━━━━━━━━┛ 与此同时,我们也对民众的死刑观念和死刑替换措檀越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检验,结果如表3和表4。表3 死刑替换措施与死刑***的分布表 ┏━━━━━━━━━━━━━━━┳━━━━━━━━━━━━━┳━━━━━┓ ┃ ┃ 替换主张 ┃ 总计 ┃ ┣━━━━━━━━━━━━━━━╋━━━━━━┳━━━━━━╋━━━━━┫ ┃ ┃ 不能接受 ┃ 可以接受 ┃ ┃ ┣━━━━━┳━━━━━━━━━╋━━━━━━╋━━━━━━╋━━━━━┫ ┃死刑*** ┃ 完全保存死刑 ┃ 636 ┃ 381 ┃ 1017 ┃ ┣━━━━━╋━━━━━━━━━╋━━━━━━╋━━━━━━╋━━━━━┫ ┃ ┃ 完全废除死刑 ┃ 90 ┃ 243 ┃ 333 ┃ ┣━━━━━╋━━━━━━━━━╋━━━━━━╋━━━━━━╋━━━━━┫ ┃ ┃不废除但限制和 ┃ 552 ┃ 1485 ┃ 2037 ┃ ┃ ┃ 减少死刑适用 ┃ ┃ ┃ ┃ ┣━━━━━┻━━━━━━━━━╋━━━━━━╋━━━━━━╋━━━━━┫ ┃ 总 计 ┃ 1278 ┃ 2109 ┃ 3387 ┃ ┗━━━━━━━━━━━━━━━┻━━━━━━┻━━━━━━┻━━━━━┛ 从表3中我们会发现,在主张完全保存死刑的人中竟然有381人同意采取死刑替换措施,在限制和减少死刑的人中则有1485人主张死刑替换措施。这说明,死刑替换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众的死刑观念,使得他们由原先的保存态度演变成了同意通过死刑替换措施代替死刑,并且这种观念的转变是巨大的。 表4 死刑***与死刑替换措施之间的相关检验表 ┏━━━━━━━━━━┳━━━━━┳━━━━━━━┓ ┃ ┃ 相关值 ┃明显性检验值 ┃ ┣━━━━━━━━━━╋━━━━━╋━━━━━━━┫ ┃ Cramer’s V系数 ┃ 0.335 ┃ 0.0000 ┃ ┣━━━━━━━━━━╋━━━━━╋━━━━━━━┫ ┃ 相关系数 ┃ 0.318 ┃ 0.000 ┃ ┣━━━━━━━━━━╋━━━━━╋━━━━━━━┫ ┃ 有效人数 ┃ 3387 ┃ ┃ ┗━━━━━━━━━━┻━━━━━┻━━━━━━━┛ 而从表4中可见,民众的死刑废除观念与死刑替换措檀越张之间的Cramer’s v系数[12]是0.335,P=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