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对身份犯 刑法评价思考律毕业论文(3)

2017-11-23 01:27
导读:(二)刑法中的身份对刑事责任确定的影响 刑法中的身份对于刑事责任的确定具有影响作用,一般表现为以下两大类:(1)使刑事责任严重化的情节。例

 (二)刑法中的身份对刑事责任确定的影响  刑法中的身份对于刑事责任的确定具有影响作用,一般表现为以下两大类:(1)使刑事责任严重化的情节。例如,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第29条第1款);猥亵儿童的,从重处罚(第237条第3款)等等。(2)使刑事责任轻型化甚至免除的情节。例如,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第17条第3款);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第19条)等等。  (三)刑法中的身份对于量刑的作用  刑法中身份对于量刑的作用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决定适用某些刑罚种类,例如,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独立适用或者附加适用驱逐出境(第35条)。(2)决定不适用某些刑罚种类,例如,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第49条)。(3)具体决定适用刑罚的轻重,例如,带领武装部队职员、人民***、民兵投敌叛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第 108条)。  五、刑法中的身份与共犯  (一)刑法中的身份与共同实行犯  1.双方都有身份且利用共同职务上的便利构成的共同实行犯。具有特定身份的人共同实施法律要求犯罪主体具有特定身份的犯罪,并且利用共同职务上的便利,可以构成共同实行犯。例如,国家工作职员甲乙互相勾结,共同将他们保管的公共财物窃为己有,应以贪污罪的共同实行犯论处。由于在这种情况下,不仅甲乙都具有特定的国家工作职员的身份,而且利用了共同职务上的便利,因而完全可以构成共同实行犯。  2.双方都有身份但未利用共同职务上的便利是否构成共同实行犯。通说以为,只要双方都有身份,无论是利用一方职务上的便利还是利用共同职务上的便利都构成共同实行犯。笔者以为,双方都有身份但未利用共同职务上的便利是否构成共同实行犯,不可一概而论,而应当区分下述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法律固然要求犯罪主体具有特定身份,但并未将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只要具有特定身份,就可以构成共同实行犯。第二种情况是法律不仅要求犯罪主体具有特定身份,而且将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假如没有利用共同职务上的便利,即使都有特定的身份,也不能构成共同实行犯。  3.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与没有特定身份的人是否构成共同实行犯。一般以为,只有两个以上具有特定身份的人共同实施法律要求犯罪主体具有特定身份的犯罪,才能构成共同实行犯。否则,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与没有特定身份的人不可能构成法律要求犯罪主体具有特定身份的犯罪的共同实行犯。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与没有特定身份的人之所以不能构成法律要求犯罪主体具有特定身份的犯罪的共同实行犯,就在于没有特定身份的人不可能实施法律要求犯罪主体具有特定身份决定着犯罪主体的性质。由于身份是该类犯罪主体的构成要素之一,身份决定着犯罪主体的性质。身份总是和犯罪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相联系的,尤其是法定的身份,其身份是由法律赋予而具备的,法律在赋予其一定身份的同时,必然加诸一定的权利与义务。假如没有身份,就必然没有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犯罪主体,也就不可能成为该种罪的实行犯。  4.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与没有特定身份的人实施同一犯罪行为依法律规定构成不同犯罪的,是否构成共同实行犯。假如法律对同一犯罪行为,根据犯罪主体身份的有无,分别规定为两种犯罪。例如,第252条规定,隐匿、毁弃或者非法开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讯自由的权利,情节严重的,构成侵犯通讯自由罪。第253条规定,邮政工作职员私自开拆或者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的,构成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罪。从法律的规定来看,侵犯通讯自由罪与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罪在其客观表现上具有重合之处,但两者因主体身份不同而异其罪质。假如邮政工作职员和非邮政工作职员共同私拆、隐匿、毁弃邮政工作职员所保管的邮件,是否构成共同实行犯以及应如何定罪呢?笔者以为,在这种情况下,邮政工作职员当然应定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罪。但非邮政工作职员则属于想象竞合犯,即一行为同时触犯侵犯通讯自由罪(实行犯)与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罪(帮助犯)两个罪名。在这两个罪名中,侵犯通讯自由罪(实行犯)轻于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罪(帮助犯),因而应以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罪论处。就此而言,邮政工作职员与非邮政工作职员不能构成共同实行犯。  (二)刑法中的身份与教唆犯  1.没有特定身份的人教唆具有特定身份的人实施法律要求犯罪主体具有一定身份的犯罪。某些犯罪,刑法规定具有一定的身份才能构成,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特定身份的人单独不可能构成这种犯罪。但是,由于教唆犯的性质使得教唆犯即使没有特定身份,也能够教唆具有特定身份的人实施法律要求犯罪主体具有特定身份的犯罪,因此没有特定身份的人同样可以教唆具有特定身份的人实施法律要求犯罪主体具有一定身份的犯罪。  2.具有特定身份的人教唆没有特定身份的人犯罪。具有特定身份的人教唆没有特定身份的人实施没有特定身份的人可以构成的犯罪;在自然身份的情况下,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不可能教唆没有特定身份的人实施法律要求犯罪主体具有特定身份的犯罪;在法定身份的情况下,具有特定身份的人完全可能教唆没有特定身份的人实施法律要求犯罪主体具有特定身份的犯罪。具有特定身份的人教唆没有特定身份的人实施没有特定身份的人不能构成的犯罪。笔者以为,将具有特定身份的人解释为法律要求犯罪主体具有特定身份的犯罪的间接实行犯,可以直接按照刑法分则的有关规定论处。而没有特定身份的人固然也是帮助犯,但既不是实行犯的帮助犯,也不是教唆犯的帮助犯,而是间接实行犯的帮助犯11.  (三)刑法中的身份与帮助犯  没有特定身份的人可以帮助具有特定身份的人而成为法律要求犯罪主体具有特定身份的犯罪的帮助犯,这是通说,也为我国司法实践所采纳。具有特定身份的人帮助没有特定身份的人实施犯罪,两者可以构成不同的犯罪,对没有特定身份的人依***处,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则应区分两种不同情况按想象竞合犯或者间接实行犯分别处理。  具有特定身份的人帮助没有特定身份的人实施某种行为,没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依法不构成犯罪的,对于具有特定身份的人可以作为利用有故意无身份的人作为工具的间接实行犯论处,而没有特定身份的人则作为间接实行犯的从犯。
上一篇:关于宪法之财产神圣原则律毕业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