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平移保护与加固改造的研究(2)
2014-01-19 01:06
导读:该工程通过墙下双上轨道梁及钢滚轴将上部结构托换到下轨道梁上,平移后位置的新基础做好后,用多台同步液压千斤顶将历史建筑牵引平移到新的位置。
该工程通过墙下双上轨道梁及钢滚轴将上部结构托换到下轨道梁上,平移后位置的新基础做好后,用多台同步液压千斤顶将历史建筑牵引平移到新的位置。上轨道梁之间有斜梁连接,共同形成一个平放的、水平刚度很大的桁架,可以保证平移过程中上部结构的安全。此工程的特别之处在于,平移到位后,滚轴保留在上、下轨道梁之间不再取出,与在纵横墙交接处后加的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共同形成隔震层.
此次平移工程在国内首次将隔震技术应用于历史建筑保护。通过现场动测,证明由滚轴与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共同组成的隔震层隔震效果明显.
2.3 济南宏济堂平移与抗震加固工程
2.3.1 工程概况
济南市宏济堂经二路药店建于1920年,为两层砖木结构,由南楼和北楼组成,见图3。南楼建筑面积约320m2,北楼建筑面积约160m2。该建筑向北平移约11.6m,向东平移约16m,旋转3.8度,建筑物平移到位后,再整体顶升0.4m.
图3 宏济堂平移现场Fig.3 Movingofthe“HongJi-tang”onsite 2.3.2 平移设计及施工
考虑到该建筑物整体性较差,决定采用对上部结构影响较小的双梁式托换,同时墙两侧的托换梁每隔1.5m左右就增加了一根连接短梁,并且在各轨道梁之间增加了水平斜撑.
综合对比该工程重量小、整体性差和抗震性差的特点,决定采用具有移动平稳、振动小、对轨道不平整度适应能力好等特点的滑动式整体平移技术.
使用聚四氟乙稀板作为行走机构,牵引系统采用PLC控制的同步液压千斤顶,确保平移过程中的平稳性和同步性。平移到位后,在上托换梁与地下室墙、柱之间安装铅芯橡胶隔震垫,与滑动橡胶支座共同组成隔震层.
2.4 济南邮政局北二楼鉴定加固工程
2.4.1 工程概况
济南市邮政局北二楼位于济南经二路162号,为两层砖混结构,建成于1919年.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2.4.2 鉴定结果及加固方案
按甲方要求,仅对结构的安全性及抗震性能进行复核,并对相关构件进行承载力复核和加固设计,属保护性修缮设计范围.
鉴定发现部分墙体外装饰层脱落,砖风化酥碎.
现场抽样检测了部分墙体的粘土砖和砌筑砂浆的抗压强度,结果表明,墙体所用青砖强度≥MU7.5,石灰砂浆强度可评定为M0.4。因此,采用两侧外挂钢筋网外抹水泥浆,其中墙长小于1m的窗间墙采用沿窗高范围四角包角钢的加固处理方法来解决墙体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并对墙体斜裂缝进行灌浆处理.
在原加层扩建时女儿墙压顶全部开裂,混凝土酥碎脱落,钢筋外露生锈,因此对于女儿墙决定拆除重建,重建时增设构造柱,构造柱纵筋采用
化学植筋锚入楼板内.
部分混凝土柱曾经进行过扩大截面的加固,后加截面与原柱截面脱离,钢筋生锈外露,混凝土层脱落。处理方法为剔除露筋部位混凝土,钢筋除锈后,水泥砂浆抹平,然后外包角钢加固.
钢筋锈蚀引起混凝土梁底产生顺筋裂缝,剔除裂缝周围混凝土,钢筋除锈后,用灌浆料修补至原尺寸,待灌浆料强度>C20时,梁底粘贴300g碳纤维布二层.
2.5 济南经八纬一路老别墅整体迁移工程
2.5.1 工程概况
原位于济南市经八纬一路的一幢建于民国初期的老别墅是中国近代建筑晚期重要居住建筑之一,距今已有80余年历史.
该建筑为局部二层砖木结构,墙下灰土条基,东西长15m,南北宽9m,总高6.5m,占地面积约108m2,总重320t。2009年3月1日,
山东建筑大学工程鉴定加固研究所在国内首次采用大距离原样整体迁移技术成功将其迁移25公里,见图4.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图4 “老别墅”迁移中Fig.4 Movingofthe“LaoBie-shu”ontheway 2.5.2 行走机构及牵引设备
此次迁移使用法国NICOLAS大型液压平板拖车,共使用2列20组车板,车轮共计128个。该大型液压平板拖车,由载重部分和牵引部分组成,自身具有动力装置.
2.5.3 迁移施工过程
在原建筑物室外地面以下施工钢筋混凝土墙体托梁→用22个千斤顶将建筑物整体顶升约0.8m平板拖车移动到建筑物下部指定位置→平板拖车底盘升起,建筑物全部荷载转移到平板拖车→平板拖车启动,将建筑物迁移到新场地→平板拖车底盘下降,建筑物全部荷载转移至支撑墙及新基础并与之连接→按原样恢复建筑物.
使用自带动力大型平板拖车进行大距离原样整体迁移建筑物在国内首次成功应用于工程实践,是我国建筑物整体迁移技术发展的一个重大突破,为保护历史建筑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3 结语
历史建筑的原有使用功能往往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对已经进行保护加固的历史建筑,其外观应尽量真实完整地保留,其内部可以进行适当改造,利用其发展餐饮业、旅游业和服务业等,使历史建筑焕发新活力。同时,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民间资本,调动积极因素参与到历史建筑的保护中来,节省了政府财政支出,鼓励全社会为保护我们的历史建筑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