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网络技术,构建计算机应用教学的新模式(2)
2014-08-22 01:08
导读:正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诸多的弊端,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作者就一直在思考:有无一种好的教学模式,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正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诸多的弊端,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作者就一直在思考:有无一种好的教学模式,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我们的教学不再是"填鸭式"的满堂灌,而是为学生所乐于接受的互动教学.经过几年的摸索和钻研,作者认为,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新型教学模式比较符合互动式教学的特征,它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讲解者,而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条件,采取协作,会话,探讨等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师的帮助下,最终使自己有效地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和学习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讲解者,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四,新型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研究
1,理论基础
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3)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习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由此可知,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2,技术基础
在建构主义提倡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有一个环节相当重要,那就是"情境的创设".也就是说,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必须为学习者的主动学习提供合适的环境,必要的设备条件和多方面的信息资源.那么,在计算机应用的教学中,是否具备这一切呢 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在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教学情境的创设已不再是难事,例如,在Windows98和Office97的教学中,我们都可以在多媒体电子教室进行,教师利用局域网的服务器和因特网向学生提供各种教学资源,学生采取自主或协作的方式学习,遇到疑难问题可及时向教师请教,以求得到解决.
五,从传统教学模式向新型教学模式转变的实施
从传统教学模式向新型教学模式的转变过程中,需处理好以下关系: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学过程的讲解者变换成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因此,教师不但要做好心理上的转变,而且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也要做好实际角色的转变.
2,学生学习地位的转变.
在新型教学模式中,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学习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学习者,这就要求学生也应适应这一转变的态势,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能动地去发现,探索和钻研知识,把握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媒体作用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媒体只是教师的教学工具,而在新型教学模式中,媒体则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和认知的工具.这不但要求学生要积极掌握各种媒体的使用,还要求学校和教师改革观念,充分发挥学校现有设备的作用,让各种现代代教育媒体也能真正为学生所用.
4,教学过程的转变.
在新型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也由传统的讲解说明过程转变为通过情境创设,问题研究,协商学习,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在这种转变中,教师的劳动将从原来的以课堂教学为主而转为以教学设计和情境创设为主,因此,教师处理好这种劳动过程的转变也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