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统计软件SPSS在试卷再测信度计算中的应用(1)

2015-08-05 01:03
导读:计算机应用论文论文,统计软件SPSS在试卷再测信度计算中的应用(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 试卷再测信度是进行试题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它是指考试
摘要 试卷再测信度是进行试题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它是指考试能否稳定反应学生实际水平的程度。本文中笔者介绍了统计软件SPSS在试卷再测信度计算中的应用方法,为教师在考试后的试卷分析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试卷分析,再测信度,统计软件SPSS1 引言 教学是一所学校工作的核心环节,而教学评价则是学校教育评价的主体,是衡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学校教学的全过程中,须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通过对教学的评价与检验可以掌握科学的数据,全面了解教与学两方面的信息,及时发现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对教学做出合乎逻辑的调整,使教学活动保持最佳状态,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评价与检测,就是在收集教学活动各方面的信息的基础上,应用各种手段和统计方法对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程度和学生学习效果给与数量或等级的描述,并做出科学的判断。在教学评价中,通常要对试题和试卷进行定量分析,以衡量试题和试卷的优劣。因此,在编制或选用试题和试卷时,应考虑它是否符合良好测验的条件。良好测验的条件是通过良好测验所具有的特征反映出来的,这些特征主要包括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通常采用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等指标来衡量试题和试卷的优劣,以增加测试的科学性。2SPSS在“再测信度”计算中的应用 (1) 信度的涵义 在教学评价中,信度(也称可靠性),是指考试能否稳定的反映考生实际水平的程度[1]。也就是说,信度是指考试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因此,信度是反映考试结果可靠性、稳定性的一个指标。比如说,某考生对某试题在连续两次或多次考试中所得的结果相一致,或者在考试不受各种条件的影响下,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其实际水平相同,则认为考试的信度最大,可靠性最高。信度的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0。信度一般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即用对同一对象两次考试的分数的相关系数的大小来表示一致性程度的高低。相关系数是一个指标值,它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程度。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大,表明二者的密切程度越高,或者说明越密切。因此说一种测验前后两次施测同样的被试者,若两次测试结果的相关系数大,则该考试的信度高,即这张试卷可以稳定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下面介绍如何运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再测信度的计算。 (2) 运用SPSS计算“再测信度”的方法 “再测信度”的计算[2]是用同一试卷,在先后两个不同时间内针对同一被测的两次测试,然后计算出两次考试分数的相关系数。由此可以看出,计算再测信度实际上使用的是重测法,其基本模式为: 其中C表示两次测试的试卷相同,C1,C2表示同一测试试卷经过适当时间间隔实施两次。使用重测法计算再测信度可用离差相关性的计算公式: 其中r为再测信度(即两次测试结果的相关系数),X为第一次测试结果的分数,Y为第二次测试结果的分数,N为测试班级的人数。下面以某教学实验班(共有10名学生)为例说明如何通过SPSS计算“再测信度”。首先将同一班学生的两次考试成绩输入到SPSS的数据表中,如图1所示: 图1 在这里,我们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计算法[3]。点击菜单栏选项,选择菜单中的“Analyze” , 这一选项下的菜单主要是统计计算中的各类相关选项,然后选择 “Correlate” “Bivariate”,如图2所示: 图2 出现Bivariate Correlation对话框,如图3所示,在Correlation Coefficients框中选择相关系数的类型,从左侧选框中选择两次测试分数所属的变量,将其添加到对应的变量框(Variables)中,具体操作如图3所示:
上一篇:Delaunay三角网生成算法的研究与实现(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