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礼记·学记》教育伦理 师道 师德(2)
2013-06-23 01:03
导读:因此,《学记》对于为人师表者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要求。在自身的学识素养上,作者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教师仅仅靠死记硬背书本知识来应
因此,《学记》对于为人师表者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要求。在自身的学识素养上,作者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教师仅仅靠死记硬背书本知识来应付学生的提问,这样的学养水平显然是不够的。即使无
法学富五车,但至少应能够将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此外,教师还必须熟知教育规律,懂得教育成败的根本原由何在,并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文中说:“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又指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因此,对于教师来说,重要的工作就在于“长善而救其失”,扬学生之长,补救其不足。同时,教师也还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技巧。《学记》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减,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又说:“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言辞简约精妙、明白晓畅,态度含蓄温和,循循善诱,勿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等等。而且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时,应懂得先易后难的道理:“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教师通过反复辩难,逐层深入,让学生真正领会知识要点。解答学生问题的时候,也应当根据学生提问的范围和深浅程度,耐心倾听之后再予以相应的解说,就如撞钟一样,“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事实上,教师能够达到上述要求,其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也就自不待言了。 科教论文网 http://lw.nseac.com/
四、从学之道
若要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学顺利进行,获得成功,学生也必须遵守相应的学习伦理规范。归纳起来,《学记》中大致有以下几点: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一)尊师敬长。“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因此,《学记》又以上古时期的学者为喻,强调了教师必须受到尊重的理由所在:“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老师虽然与五服之亲没有关系,但没有老师的教育,五服之内的宗亲就不可能懂得彼此亲和,进而整个社会就会全然无序。而在学习过程中,懂得尊卑长幼之分,敬顺长上也是很重要的,前述教之七伦中就有年幼者“学不跟等”的教诲。
(二)为学要务本。尧、舜、禹三代圣王祭祀河流时,因为河是源头,海是众河之汇,所以都先河而后海,《学记》认为“此之谓务本”。引申到学习上来,“务本”就是要懂得“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的道理。此处的“不”并非简单的否定,而是指“不拘于”的意思。作者认为,学习的终极之道,就是要去除“官”、“器”、“约”、“齐”等小节的烦扰,而立“大德”、“大道”、“大信”、“大时”,即至上的道德观念为本。
(三)勤学。《学记》说:“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君子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休息、游玩的时候,随时都能够留心于学习知识和提升修养。所以,《学记》接着指出:“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认为能够做到这一步,就可以既与师友相处和乐融洽,又对于所学始终都笃信不疑,最终取得学业的成功。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四)善学。《学记》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于学习的人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让老师感觉教起来很轻松,而且还会由衷地称颂和感激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则恰恰相反。由此可见,学生是否善于学习,也是影响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那要怎样才算“善学”呢?《学记》里有三处较为重要的观点:一是“善问”和“善待问”,前述老师在教学中所应当掌握的道理在此同样可以适用于学生的学习。历代注家对于“善问”和“善待问”的主体究竟是指教师还是学生,均莫衷一是。但《学记》说“此皆进学之道”,依笔者看来,当是指师生共同的准则。二是要懂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道理。《学记》举了三个例子:优秀冶铸工人的儿子模仿父亲熔铸金属的技巧,学会了用兽皮缝缀裘袍;同样,优秀制弓匠的儿子也通过观察而举一反三学会了编制簸箕;要训练马驹驾车,就必须把它系在车后,等它先看惯了车辆奔跑,才可以让它去前面拉车。学习者必须真正理解到这其中的道理,才“可以有志于学矣”。三是要循序渐进。《学记》强调,学习
音乐当从练习指法开始;学作诗也应当先学习比兴的表现手法;不学习各种杂事之礼,也无从学好礼法。因此,学习必须从基础开始,循序渐进方可,即所谓“先从小起义也”。 科教论文网 http://lw.nseac.com/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五、现代启示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中师生关系的不和谐音似乎越来越大,高校里的师生冲突事件更是屡见报端。由于大学生已经成年,有了自己基本成型的独立人格和思想见解,师生之间的矛盾就显得比较复杂,反映出了较多的社会问题。在被新闻媒体报道的事件中,有老师批评学生逃课引起反抗,进而发生肢体冲突的,也有学生质疑老师授课内容的,等等,均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并引发了有关师生关系问题的热烈讨论。因此,如何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完善教育伦理,已成为了新时期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思想文化体系里,许多著名的经籍中都有着丰富的教育智慧,可以为解决这一时代课题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譬如说这一篇《学记》。
《学记》篇中所描述的理想的学校教育,与现代教育自不可同日而语。其中的一些内容,比如学制安排,考校制度,以鞭答体罚来树立师道之威的教学方式,等等,在现代教育中都不具备多少参考价值。即使是在之后的教育体系中,其制度设计也没能得到完全贯彻。但是,作为我国有据可考的最早的教育专论,《学记》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观念,如“教学相长”的提法,就可以说是至理名言。而对于当前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来说,《学记》的教育伦理思想所能够提供的启示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科教论文网 http://lw.nseac.com/
(一)、社会环境方面,有必要在全社会重新树立尊师重道的传统价值观念。十年浩劫期间,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被打成了臭老九,传统的尊师重道观念受到了极大冲击。改革开放之初,由于教师待遇较低,也不受社会的重视。
教师节成立的最初几年,各地方政府还会在那一天举行一些活动,比如官员慰问退休教师,学校举行各种文娱活动庆祝,等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活动逐渐稀疏,或者有也只是流于形式。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人们的心目中已渐渐抹去了神圣的光环,和其他职业没了本质区别。而实际上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的国家,我们有必要对之作出一番符合时代精神的继承与发扬。譬如,将古代的一些拜师、谢师的礼仪与时代结合起来,设计一套新的拜师礼和谢师礼,在新学期人学、毕业典礼以及教师节庆典中加以推广运用,等等。以这种推陈出新的方式,努力将尊师重道的观念形态由学校逐渐向社会推展,并最终形成社会风尚,为师生关系的和谐营造出良好的人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