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刘宗周主体人格自我观 论文摘要:王(2)
2013-06-28 01:00
导读:朱子将大学之道归为格物,阳明归为致知,宗周则归为慎独。为了向理性本体靠拢,做到心与理一,宗周要求人们要慎独。其学生黄宗羲说:“先生之学,以慎独为
朱子将大学之道归为格物,阳明归为致知,宗周则归为慎独。为了向理性本体靠拢,做到心与理一,宗周要求人们要慎独。其学生黄宗羲说:“先生之学,以慎独为宗。儒者人人言慎独,唯先生始得其真。”[4]在宗周看来,慎独工夫是千古相传的心法,是为学的根本工夫,他说:“千古之学,只慎独二字要诀。”[14]又说:“端倪在好恶之地,性光呈露,善必好、恶必恶,彼此两关,乃呈至善,故谓之如好好色、如恶恶臭。此时浑然天体用事,不着人力丝毫,于此寻个下手工夫,惟有慎之一法,乃得还他本位,曰独。”[4]他认为,道既然与人类息息相关,人道植根于天道,那么人的内在理性就能包容天命理性,因而,天道的实现主要取决于我们的自我意识。只要“君子由慎独以致吾中和,而天地万物无所不本,无所不达矣。”[12]这样慎独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我封闭式的警惕,而是对天理的主动追求。宗周认为,既然天理作为一种宇宙法则,为人类的社会行为提供了最根本的依据,那么落实在修养方面,就必然要求在自省的基础上,建立起不被具体环境与个人遭遇所左右的独立人格,即圣贤人格,而慎独是成圣的必要途径。“君子之学慎独而已矣。”[16]“人能慎独,便为天地间完人”。①慎独,就是使主体心灵自觉格守中和之道,“慎独之学,即中和,即位育,此千圣学脉也。”[17]他认为,只有慎独,才能使人的情感世界和思维处处受先验道德理性的支配,不至于模糊视听,走向狂妄。
由上可知,宗周的慎独工夫是针对王学末流空言良知的弊端而发,他试图确立一种周密的工夫来避免“荡以玄虚”的无根之学。因此,在其慎独论中,他将慎独与诚敬相结合。他认为,只有在日用常行中敬心诚意,才能使心体达到至善,从而识得道德纲常,以达天人一体的境界。慎独工夫建立在生命的自我体验之上,突出了人的道德主体性。这里包含着一种提倡理性思维和主体道德自觉的精华。它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既是为学方法,又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目的追求,是人的自我实现。它既是外在的又是内在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3 主体人格的自我观
和所有儒者一样,宗周万般工夫要旨归为一点,那就是成圣成贤,完善自我。其自我观的理论基础是他对人的主体性作用的独到见解。为了使主体之心出神入化,达到对天理的主动欲求,宗周以诚意慎独的实证工夫,层层递进、步步归密,将人之为人的主体作用发挥到极至,而不落玄虚。在这里,他所谓的“体”已不仅仅是一种理性的本质,也是人的感性存在的动态过程,是活跃的生命存在。他告诫人们,要注意领会自身对宇宙生命、气化流行的感受,以勃勃生机去鼓舞一种向上的精神境界。他说:“人云温故知新,新者正是吾心生生不已之机。……吾儒以日喻心,光明常照,内中自有生生不已之机”[18],这显然是心学传统的老话。宗周同样也将“生生不已之机”看作精神性实体,看作人的生命主宰,所谓“心其统也,生生之主也”[19]。在此,他抛开了人的躯体本身,将人的生命与精神直接同一。这里的“心”,显然已不是肉体的感性知觉之心,而是人的整个精神世界。因为它拥有的是理性与意志的力量。宗周高度重视人的生命存在,从中发现形而上的价值之源,以确立人的意义。“天命流行,物乌无妄,天之道也,人得之以为性,天不离人,性不离形也。推之日用动静以至纲常伦理之大,溲渤瓦砾之小,无往而非性,则无往而非道。”[20]他认为,在天地之间,人才是真正的主体,离开人的存在,所谓天性都无意义。正是“天非人不尽,性非心不体”[21]人只要具有道德理性,做到自我人格圆满自足,就能在心灵境界上达到天人合一,心性圆通。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宗周说:“圣人近取诸身如此,既而无取诸物如此,大取诸天地亦如此,方见得此理平分物我,我在物小,直是活泼泼地令人不可思议。”[7]他认定,天地万物作为体,都在或将可能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包容着,所以自己在宇宙面前不再渺小,而与天地同其大。他从体的角度认识到人的精神世界可以统天地万物之理,这就为其心学成圣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与传统儒学求圣之道不同的是,宗周追求成圣人,重在人而不在圣。“均是人也,或曰圣或曰凡人,何居?”曰:“人则犹是,其心或异身。”曰:均是心也,或为道心,或为人心,何居?曰:心则犹是,其学异身。”[13]在这里宗周认为圣贤与否不在天,而在每人自身的工夫习行。他说:“盖天之所与我者,如此而非以凡圣歧也,圣人亦人尔,学以完其所为人即圣人矣。”[22]他认为人心须自重自信,自尊自贵,“须信我辈人人是个人,便是圣之人。圣人,人人可做,于此信得及,方是良知眼孔”[8],小人“其先本无所异,其后无不可同,只因习心沾滞,将圣贤地位让予别人,自古流俗,所以愈趋愈远。”[8]虽有阳明“人人胸中各有个圣人”[23]之论的影响,但却又胜以一筹,因为比之后者,前者少了几分虚狂,却多了几般实在和勇气。至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代心学宗师与天地同在的激情,他摆脱阳明后学自大空谈和病态心理,以心怀宇宙的宽容与豁达,在顺受其正命的最高点上,发挥其尽心尽性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了主体在道德境界中,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这种人格楷模的关键在于至诚实践和至高理想的绝妙结合。正是这种性格,决定了宗周的人格定论和价值取向,也正是这种人格定位,决定了他一生的政治实践。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综上所述,刘宗周对心学认识论的改造,从根本上是为整顿人心,挽求衰败危机,虽然其心学理论的改造,对于阻止明末社会秩序的全面崩溃,力量甚微,但从他身上,特别是他在国家灭后,对生命的选择,都可以看出一代心学家令人起敬的道德精神和以天下为已任的豪情。正如他自己所说:“不要错看了豪杰,古人一言一动,凡可信之当时,传诸后世者,莫不有一段真至精神在内。”[8]因此,这位明代先贤为救正王学流弊,而提出的诚意、慎独、格物之论是可信于当时,且传诸后世的。
参考文献:
[1] 刘蕺山·圣学宗要[A]·刘子遗书:卷一[O]·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刘蕺山·年谱[A]·刘子全书:卷四十[O]·清道光甲申刻本
[3] 刘蕺山·重刻传习录序[A]·刘蕺山集:卷九[O]·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清]黄宗羲·蕺山学案[A]·明儒学案:卷六十二[C]·北京:中华书局,1985
[5] 刘蕺山·证学杂解二十五[A]·刘子全书:卷六[O]·清道光甲申刻本
[6] 刘蕺山·圣学宗要[A]·刘子全书:卷五[O]·清道光甲申刻本
[7] 刘蕺山·学言上[A]·刘子全书:卷十[O]·清道光甲申刻本
[8] 刘蕺山·会录[A]·刘子全书:卷十三[O]·清道光甲申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