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文关键词:道家 生态伦理 生态和谐 哲学思考(2)

2013-07-03 01:06
导读:三、道家的养生之道,信奉节欲尚俭,调和身心,凸现了对人自身的关爱,揭示了人之身心和谐的价值诉求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重视人的自我调适和内在的

三、道家的养生之道,信奉节欲尚俭,调和身心,凸现了对人自身的关爱,揭示了人之身心和谐的价值诉求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重视人的自我调适和内在的平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身心和谐价值取向。社会以人为本,有和谐的人才会有和谐的社会。道家的养生之道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顺乎自然。道家养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摒绝一切外来因素对生命活动的干扰,求得身心的解脱。因此,崇尚自然成了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道家认为,以自然界的秩序变化为法,摒弃人的理性因素,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二是清静虚无。老子强调人心灵的超脱与平和,强调自我调整的能力:清静节欲,化解贪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知自制,以和为常,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主张排斥外界事物给人带来的诱惑,且“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老子·第3章》),通过柔弱无为、虚静自守来排斥干扰,以达到返朴归真的目的。“虚静自守”即庄子的养生方法:“养神”“守形”、“忘我、无欲”,“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庄子·在有》)。“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养生主》)。现代社会的很多不和谐,大多源于人内心的不和谐和人际关系的不和谐。人的心灵被大多数的欲望充斥,稍微有某一方面的不满意,就会造成心理上的挫败感、焦躁感。人们把自己的价值全部维系在外在的名利上面,权力的高低、财富的多寡成为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第科章》)。声名和生命比起来哪一样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贵重?得到名利和丧失生命哪一样为害?过分的爱名就会付出重大的消耗,过多的藏货就必定会招致惨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一个人连生命都没有了,其他的一切对他还有什么意义?人们应该珍视自然赋予的宝贵生命,不应沉迷于万物而伤害性命。庄子“物物而不物于物”的思想,即在人与物的关系上要保持清醒,即利用于物又超脱于物,不能因外物而迷失自己的本性。 科教论文网 http://lw.nseac.com/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道家道法自然生态伦理养生之道要求人类“少私寡欲”,以抵制声色、权势、名利、地位的诱惑,实现“返朴归真”的人格理想,以“坐忘”的修养方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身与心的和谐平衡。道家反对奢侈浪费。老子要求人们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去甚、去奢、去泰”,“知止、知足”。在老子看来,“五色”、“五音”、“五味”等物质享乐都足以诱发人的欲望,导致淳朴天性的遗弃,身心失衡,所以反对追求这些。庄子不仅主张寡欲,而且主张无欲。在他看来,欲望对人的生命的损害是一个逐渐加深的过程,首先损害的是人的形体,使人疾病缠身;接着损害的是人的精神,使人心烦意乱;最后损害的是人的本性,使人性发生异化。反之欲望的克服和消解的过程,他称为“坐忘”。“坐忘”是一个由外到内不断深人的“忘”的过程,首先是忘物,其次是忘己,再次是物我两忘。从道家提倡的清静淡泊的生活方式中,我们看到道家追求生命的快乐,但反对贪图享乐。快乐是精神的适意与自足,享乐则仅仅是欲望的暂时满足;快乐来自心灵的体验,享乐则来自外物的刺激。追求快乐的人,其心境是自在安宁的,因而是有益于健康的;而追求享乐的人,其内心是狂燥放纵的,因而是有害于健康的。道家崇俭抑奢、摒弃浮华的修身养性信条今天依然具有时代启示意义。“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老子的思想在本质上是以‘生命’为核心的体证”。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深”(《老子》54章)。庄子指出:“道之真以治身”(《庄子·让王》)。养生的宗旨在于“深根固抵、长生久视”。可以说,道家“养生之道”,是和谐之道、是身心平衡之道,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人的内心矛盾激烈,用道家的“养生之道”调和身心,善待别人、善待自己、包容万物,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知足常乐,清静淡泊,达到身心和谐,平安健康,对自身与社会和谐都大有裨益。 科教论文网 http://lw.nseac.com/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挖掘道家的自然无为,天人合一;各便其性,宽容兼收;不言之教,效法自然的思想对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和谐社会意义深远。社会和谐既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的身心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宽容;人对待社会要有关怀之心和理性精神;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不应只是征服,而应是敬重;人对待自己的生命要善加养护,保持身心和谐。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以理性之心对待社会,以敬重之心对待自然,以关爱之心对待生命,这些应当是道家生态伦理和谐思想的重要时代价值。道家生态伦理思想产生于两千多年前落后的农业文明,其思想带有一定的猜测性、直观性,还伴随一些消极意味。但其和谐生态思想旨向需要我们以现代观点予以批判地继承,以重新认识和展示其深邃宏远的生态伦理思想,为全球生态问题的解决,为人类社会的和谐提供极有意义的视阈。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上一篇:论文关键词:哈贝马斯 交往行为 系统 生活世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