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在位年间,天主教在华传教士由于对中国传(4)
2013-07-12 01:31
导读:有人认为传教士就中国礼仪与译名问题,上诉罗马教廷是干涉中国内政,康熙帝为了维护中国主权才下令禁教。其实,全世界的天主教徒都承认罗马教廷的
有人认为传教士就中国礼仪与译名问题,上诉罗马教廷是干涉中国内政,康熙帝为了维护中国主权才下令禁教。其实,全世界的天主教徒都承认罗马教廷的权威。舍此,便不能称为天主教。中国的传教士在争执不休,无法取得一致意见的情况下,请示教廷,而不求助于中国皇帝,属正常之学。历任教皇都是在听取神学家讨论之后才慎重行事的。起初教皇想采取调和政策,所以才有1645年与1665年两个相反的通谕,而克来门特九世认为这两次通谕均有效,由传教士视情况自行决定。只有后来耶稣会士擅自将礼仪问题提交康熙皇帝,“各省传教神交争执益力,纷纷上书罗马教皇,求察明断决,以息群喙。历任教皇以神交所言不同迟疑不决者久之,至1704年教皇格肋孟第十一(克莱门特十一世)又详细考核,知以上诸礼,难免异端臭味,不合圣教之至圣,遂不复迟疑即出论禁绝。”;站在天主教的立场上来看,教皇此举使“异论顿息,人心翕然,迄今二百年各省传教神父勿论何国何会,悉尊教皇喻旨……共遵一途,共守一道,毫无争执歧异之端,而圣教的至一至圣,亦愈彰明较著焉。”;这是令人欣慰的。康熙帝在教皇特使的公告上信手涂鸦,胡写乱画,进而驱逐外交公使,蛮横指斥教皇使臣“愚不识字”(指不识汉字),污辱人格,出言不逊,实在有伤大雅。他干涉宗教内部争论才是一种越权。萧若瑟说:“定断某事为异端,某事非异端,某事有罪不可行,某事无罪可行,系神权的事,应归教皇主持。国君掌管国政,只能治人外行,不能及人良心,故此次康熙所为,未免越教皇神权。”;痛快斯言!今天,不仅天主教徒如此看,一般明理懂法的人也如此看。政治与宗教、国家与教会应当分离。天主教徒在宗教事务上服从罗马教会,乃天经地义。王治心也说:“教廷当局,宁可牺牲在中国的以往工作,不愿和中国的风俗习惯有丝毫妥协,这种守正不阿,不肯枉尺直寻的精神实在是无可厚非的。”;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那么康熙、雍正所维护的究竟是什么呢?他们维护的是封建君道巨节,三纲五常,对外部采取深闭固拒政策。康熙教训外国人说:“譬如上表谢恩必称陛下陛下等语,又如过御座,无不趋跪起敬礼是敬君之心,随处皆然。”“圣人以五常百行之大道,君臣父子之大伦,垂教万世,使人亲上事长之大道,以至圣先师之所尊敬也。”;可见,他维护的不是什么民族利益,仅仅是王权的尊严,皇帝的“权威”。他们防犯外国“宗教势力”渗透,纯粹出于一小部份人的私利,并不考虑教友和一般民众的要求。
1704年,康熙皇帝下谕,外国传教士“凡今年来,明年去的人,不得在内地居住。”只有“再不回去的人”并且遵守利玛窦规矩的人才“许他内地居住”,破坏外国人来去自由的惯例。1706年,皇帝下诏,外国人领取传教印票后,“永远不得回西方”,并威胁说,要“将西洋人等头割回去”,“将中国所有西洋人等都查出来,尽行杀了,将头带于西洋!;完全是恫吓手段。如此粗暴践踏传教自由,限制信仰权利,只有封建王权才能做出来。这种做法只能贻笑国际,显示自己的无知愚昧,焉能谈到维护“国家主权”?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