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摘要:造园家在设计建造扬州个园的全过程中,(2)

2013-07-30 01:03
导读::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二、“合乎体宜”符合“天人合一”的审美观 合乎体宜,泛化了说就是要做到天时、地利、人和,天地又可合而为“天”。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二、“合乎体宜”符合“天人合一”的审美观
合乎体宜,泛化了说就是要做到天时、地利、人和,天地又可合而为“天”。合乎体宜,也就是要做到天人相合、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观念,“发源于周代、经过孟子的性天相通观点与董仲舒的人副天数说,到宋代的张载、二程而达到成熟。”在中国文化中,这个“天”虽有多义性,诸如本原之天、主宰之天、命运之天、义理之天、自然之天等,但自然山水园林追求人天混融,这个“天”主要指老庄代表的道家认为的“自然之天”和儒家所说的“义理之天”。(《中国园林文化》,曹林娣,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431页)东方古贤的天人合一观,具有天然的美学品格。天人合一观启示于人的至美、至善的境界,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之于生命如此,之于艺术也是如此。个园造园家把自然美浓缩到一个中型私家园林中,把建筑——“人化自然”与山水十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做到效法自然、超越自然的理想境界。谐和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和道家对大自然“为而不持、主而不宰”的态度。(《中国古典建筑与园林》,唐鸣镝、黄震宇、潘晓岚编著,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86页)
儒家重视物的意义与内涵,而非实质作用或纯粹外表之形式。儒家思想中比较典型的“比德”说,从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中体现物与我、彼与己、内与外、人与自然的同一。这种思想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作为艺术创作之一的园林建造,其主持设计的人肯定受到这方面的影响。个园造园家于一园之中分造象征不同季节的假山,让欣赏者可以不出户而体验四季交替变化,真是构思巧妙。儒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园中水绕山、山拥水。造园者在设计四季假山之时,必当是想把四时天宇纳于一园之中,以有限物象来象征无限物象,让人有以小见大、以少纳多之感。另外花木的选择也是有讲究的。桂树又名木樨,喻富贵高升。陈淏子《花镜》提及木樨:“木樨香胜,宜崇台广厦,挹以凉飔,坐以皓魄,或手谈,或吟啸其下。”个园宜雨轩前就植有木樨树。其他还有芍药、牡丹、焦、柳、竹等,皆深有韵致。这些园林元素被和谐安置在一起,所构成的作品表现出生命的活力和宇宙的生机,体现一种使人精神飞扬浩荡而又积极向上的追求与向往。 大学排名
个园造园家的审美思想观念肯定也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渗透,儒道释三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又影响颇深,所以造园家的思想观念中必定渗透着儒道释相综合的思想。中国古代园林造园者以感知、情感、想象交织于一体的审美心理,去表现真切感受到了客体对象与宇宙生机活力的内存联系,去创作情景交融、人与自然相融的园林意境。个园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个园处处令人生情,情景相融,意境自会由审美主体去体味。中国古典园林体现尚“和”的精神,指在变化中求统一,达到物我一致、天人合一的境界,体现人与自然的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美学思想。中国美学要求艺术作品的境界是一全副的天地,要表现全宇宙的气韵、生命、生机,要蕴涵深沉的宇宙感、历史感、人生感。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园林艺术更是有这样的要求。园林造园家懂得体宜观并在设计建造个园过程中切实贯彻,这就是以人合天、做到了天人合一,从而才创造出与天地宇宙相契合的高水平作品,成为后人赞叹学习的对象。


参考书目:
1、《中国审美文化史(明清卷)》,王小舒,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10月1版;
2、《园冶》,「明」计成,陈植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5月2版;
3、《长物志》,「明」文震亨,江苏科技出版社,1984年3月1版;
4、《闲情偶寄》,「清」李渔,单锦珩校点,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5、《扬州园林》,李亚如,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1版;
6、《扬州园林品赏录》,朱江,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2月2版;
7、《园林清议》,陈从周,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年4月1版;
8、《园林谈丛》,陈从周,上海文化出版社,1980年9月1版;
9、《中国古代园林人物研究》,岳毅平,三秦出版社,2004年10月1版;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10、《中国造园论》,张家骥,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2版。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上一篇:——安迪·沃霍尔与大众传媒时代的艺术神话[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