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将史诗的表现特征作为审美的对象(3)
2013-08-02 01:04
导读:“三瑜伽”是人类高尚灵魂和出色智慧的反映,也是人类真正走向文明发展的客观之路。作者并没有掩饰人性的客观内涵,在全部真实地揭示它们的客观存
“三瑜伽”是人类高尚灵魂和出色智慧的反映,也是人类真正走向文明发展的客观之路。作者并没有掩饰人性的客观内涵,在全部真实地揭示它们的客观存在的同时,也表达了提炼、升华人性的美学态度:人类可以在罪恶中脱胎换骨,在野蛮屠戮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人类可以在无知中一点点接触智慧,可以在愚昧中一步步接近真理。人类只要不放弃心中的信仰,不放弃信仰中的对绝对真理的追求,人类的面貌就有可能获得真正的改观。
人类历史上,人的本性——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与依附,对权力、利益的贪图和争夺,成为文明发展的肇始,并贯穿于文明史的全部过程。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围绕权力和利益,曾经发生过无穷无尽的战争,然而,就像史诗告诉过我们的那样,在人类文明史的战争里面,却存在着战争价值观,存在着正义与非正义的分别,存在着灵魂高尚与灵魂龌龊之分别。这就是人类生存过程中人性的矛盾反映。
在人性的认识当中,世界惟人独尊,而人群里面,惟获取权力、统治他人的人独尊,英雄是历史的神话和主宰。由于认识的局限,人性对物质世界存有恐惧之感,故而人的主观意识既妄自尊大般地高于物质世界,同时,又紧紧地依附于物质世界,其人性精神成为物质世界的奴隶。因此,在自然现象的面前,在物质存在和物质形式的面前,在有限的物质利益及分配面前,人性精神显得极为狭小和惶乱,惟有借助权力占有的方式才可能达到人与物质的平衡,这是人性当中物质依附感的一面。人性当中还有置于物外、“独与天地精神之往来”的另一面,它是人性的客观性和客观认识层面。人性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如果能够真正达到这个客观认识层面,人在世界当中的存在态度便是公正的存在态度。无疑,人类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人类认识进步的思想史和哲学史。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恰恰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人性的矛盾反映和存在,人类发展史中有战争和战争导致的祸患,也有战争中的正义使者以及他们高尚灵魂和过人智慧所带给世界的美好感受、渴望和理想。人类既要经历和感受于眼前的战争创伤,同时,仍不断地把脱离战争的希望寄托于文化的进步,寄托于人性的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文化的进步和人性醇化的真正内涵是什么?我们看到,《薄伽梵歌》给予了明确的内涵揭示,反映出关于人性矛盾存在前提、人性客观意识的斗争与发展、人性坚持绝对真理与绝对精神之深刻美学本质。
[参考文献]
[1]徐梵澄译.薄伽梵歌·序言[M].北京:中国佛教文化研究出版社,1999.p4.
[2][3][印]毗耶娑著,黄宝生译.摩诃婆罗多·毗湿摩篇·序言[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p4.
[4][7][印]毗耶娑著,黄宝生译.摩诃婆罗多·毗湿摩篇[M]. 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p4~5.
[5][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第一[M].北京:中华书局.2000.p24~33.
[6]南怀瑾.南怀瑾著作珍藏本·孟子旁通(第二卷)[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p326.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