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文关键词: 阿恩海姆;格式塔;学;视觉动力(3)

2013-08-03 01:13
导读:很显然,阿恩海姆并没有因为强调“力”或“动力”而放弃“完形”、“完形倾向”等概念。实际上,在阿恩海姆的文本中,“动力”和“完形”之间存在

  很显然,阿恩海姆并没有因为强调“力”或“动力”而放弃“完形”、“完形倾向”等概念。实际上,在阿恩海姆的文本中,“动力”和“完形”之间存在着一种表里交互阐释的意味。说“动力”,其实是指“完形”的内在生成机制;说“完形”则是在说此“动力”所成就的形式。也就是说,“视知觉形式动力”一方面是视知觉形式生成的动力机制;另一方面又体现其达成的形式,即“力的式样”。 同时,在视知觉形式动力作用下,意义、表现等在形式创造中所必须具备的东西也都得以产生。由此看来,学界通常认为阿恩海姆建构其美学理论的基石是视知觉“完形倾向”的理解,应该作一个偏转,即他的“完形倾向”其实应该是视知觉形式动力,从而使我们对之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
  
  参考文献:
  [1][2] Rudolf Arnheim: The Power of The Center: A Study of Composition in the Vision Arts(The New Version), Berkeley and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8,229,226.
  [3][5][8][9][11][12] Rudolf Arnheim: 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 (The New Version),Berkeley &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4, 416, 444,11,416,16,41。
  [4][6][7]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569、602页。
  [10][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滕守尧译,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064页。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上一篇:内容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朱熹对“气象”范畴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