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扬弃“积淀”是高尔泰及其所代表的中国(2)
2013-08-13 01:10
导读:; 张在林对“积淀说”的批评及其认识,比尤西林在《关于美学的对象》一文中的批评和认识更为深入和深刻。《再批判》使人对“积淀说”的实质及其局
; 张在林对“积淀说”的批评及其认识,比尤西林在《关于美学的对象》一文中的批评和认识更为深入和深刻。《再批判》使人对“积淀说”的实质及其局限有进一步和更深一层的了解与识识。它是中国现代美学思潮展开扬弃“积淀”的一篇力作,因此曾得到高尔泰的推荐。
; 在张在林发表《再批判》的同时,高尔泰在《当代文艺思潮》(1983年第5期)发表了《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下称《解放》)。《解放》在《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基础上,集其《美是自由的象征》和《现代美学与自然科学》等论文之精华,认为人对美的追求,即对解放的追求,而这种追求是感性的追求而非理性追求。在高尔泰看来,从自然必然性和社会必然性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的人所获得的美——美感“首先是一种感性动力,在其中理性结构不过是一个被扬弃的环节”。“历史的积淀”和既成的“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理性结构”,作为已逝的遗物是“趋于保守的、固定的、单一的”,因为它要求人们认可一切既成的事实。美不是作为过去事件的结果而静态地存在的,而是作为未来创造的动力因而动态地存在着。它不可能从历史的积淀中产生出来,只能从人类对于自由解放及更高人生价值的永不停息的追求中产生出来。
; 面对千古遗留的“历史的积淀”,面对既成的“理性结构”,高尔泰在《解放》中指出:“强调变化和发展,还是强调‘历史积淀’?强调开放的感性动力,还是强调封闭的理性结构?这个问题对于徘徊于保守和进步、过去和未来之间的我们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抉择。”
; 《解放》是高尔泰正式高举扬弃“积淀”大旗的标志,也是高尔泰及其所代表的中国现代思潮全面扬弃“积淀”的重要标志。在《解放》中,高尔泰不但把这一“命题”提高到现实的和的品位,因而它在这一美学新潮中的“地位”,可谓扬弃“积淀”的重要标志。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 但值得一提的是,《解放》与《再批判》不仅题性相近,且发表于同一时期(《当代文艺思潮》和《学习与探索》均为双月刊)。又据丁枫《高尔泰美学思想研究》披露,《解放》写于1981年,且言高尔泰认为《再批判》能反映他的观点。再则丁枫评高尔泰“费尔巴哈的影子”一节也是从《再批判》谈起的。有鉴于此,我们觉得很难用定时(论文的发表时间)的方法确定《解放》与《再批判》孰先孰后的问题。如果说《解放》是“重要标志”的话,那么《再批判》则是这一“重要标志”的“添加剂”。
;
;三、第三阶段:高潮——完善
; 由于人们对中国现代美学流派“扬弃积淀”的理论性质及其目的的困惑与误解,以及1985年秋展开的那场关于“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讨论的特殊方式,高尔泰及其同仁的论文一时未得到美学界多数人的理解和普遍关注。不仅连应有的学术性肯定都未获得,甚至还受到批判。譬如夏放同志在与尤西林商榷的一篇文章中,认为把美视为以主体作为对象的活动是一种取消美学的态度就是一例;尤西林、张在林、高尔泰三人的这三篇文章,无一被以选用有学术和思想价值文章为己任的
中国人民大学《美学》复印资料选用复印的现象,也多少说明了一些迹象;彭富春在《美学》第六期发表的《评高尔泰的主观唯心主义美学》即是一篇未读懂高尔泰和断章取义的批判文章。
; 1984年,理论界的沉默是世人尽知的。是年高尔泰了《人道主义——当代争论的备忘录》以存历史的。1985年,随着胡德频在《青年论坛》创刊号发表的《为自由鸣炮》的呐喊,理论界的气氛又顿然从沉默与疑虑中活跃起来。在此期间(1985—1986年),刘再复在文艺领域推出的《论的主体性》不仅是具有推动文学发展和开启性的纲要,而且从另一个侧面强调了主体性原则在历史和过程中的作用。他提出的“创作主体性、对象主体性和批评主体性”的“三无”原则,无疑是对社会规范、“理性结构”的再一次猛烈的冲击。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 文学主体性的扬弃,再一次使人们回流到对“积淀说”的反思。扬小彦、邓宏在《新》1986年第4期上发表的《艺术的阐释意义——兼评李泽厚的‘积淀说’》(下称《阐释意义》)。《阐释意义》通过艺术发生和文化阐释学意义的论述及对李泽厚“积淀说”的剖析,认为“文化发展所遵循的‘干预的’或‘阐释与选择的逻辑’表明积淀只是一种假象,超越个人感知经验的人类主体或主体与集体原型、集体潜意识等等都是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其根本错误在于它们抹杀了生个人在介入历史与生活中必然要有一段通过学习走向成熟的过程。”“积淀说”的不可尽信犹如大多数不称职的父母对儿童采取的“先验性”,它传达给“我们”的只是“一种规定、一种偏见,而不是一种怀疑、一种鼓舞个人自信心的批判态度”。
; 经过对“积淀”的不断认识过程,人们深深地感到“规定”和“偏见”给人带来的不仅是单一、固执、封闭和宿命,还给人带来死寂、麻木和创造力的丧失。因此,人们终于彻悟,并意识到对这一切的怀疑和批判在当今改革的年代显得十分紧迫、重要。
; 正当学界崇尚权威、寻根文学泛滥、和
政治意识形成“板结”的滞缓时刻,刘晓波这匹充满野性的黑马,在《中国》1986年第10期发表了《与李泽厚对话——感性、个人、我的选择》(下称《选择》)。《选择》认为,“积淀”既是李泽厚评价传统的理论基础,也是传统“积淀”的产物,并针对李泽厚的理性社会主宰论及其孔颜教化的实质,针对李泽厚大谈康德主体怀的假象,实建黑格尔理念或封闭逻辑框架的实质,大胆无畏地提出了一系列与李泽厚对峙的反题。刘晓波声称,在上、美学上,李泽厚“皆以社会、理性、本质为本位,我皆以个体、感性、现象为本位;他强调整体主体,我强调个体主体;他的目光由‘积淀’转同过去,我的目光由‘突破’指向未来。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他一分为二,精华糟粕分得清晰,我全面否定,看不到精华,只见糟粕;他认为‘民本’和孔颜人格是中国文化最有价值的东西之一,他的理论大有复活之势,至少认为当代国人还部分地需要孔子,我认为必须彻底埋葬孔孟之道的废墟上,因为传统的同化能力决定了部分地需要孔子也就等于整体地复活孔子;他对传统的自我反思更多的是自我肯定,并从中发现了可以挽救世界于悲剧之中的依稀曙光,我对传统的自我反思是自我否定,眼前尽是黑暗,传统给我的只是绝望和幻灭”。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 ; 刘晓波“旋风”将“积淀”的扬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和极点。他把“积淀”与“传统”联系起来,并提出全盘否定传统和倡导走极端的主张,不仅使人对“积淀”的形成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而且使人对“积淀”的形成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而且引起了理论界的普遍关注。由此而导致的“刘晓波风波”,掀起了一场更为广泛的和深入的文化大讨论。不少人士在这次大讨论中逐渐发现,人文精神和“死主”意识的建立,在我们这个国家意味着什么。也有人认为刘晓波这匹充满野性精神的“黑马”在“真理门前失足”。而实质上,刘晓波只是用“失足”的牺牲换取了特殊的目的——高举“五四”旗帜,光扬鲁迅精神,以醒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