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扬弃“积淀”是高尔泰及其所代表的中国(3)
2013-08-13 01:10
导读:; 《选择》的有意“偏颇”是无可回避的,其中使用的“非理性”主义这一意义欠确定的术语,在理论上容易致使一些问题纠缠不清,仍致招来困窘。对此
; 《选择》的有意“偏颇”是无可回避的,其中使用的“非理性”主义这一意义欠确定的术语,在理论上容易致使一些问题纠缠不清,仍致招来困窘。对此,高尔泰在《答<当代文艺思潮·编辑部问>》的对话中作了必需的解释和修正。他认为“在反传统的突围意义上,作为突围工具,我主张用以感性为主导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的提法来代替非理性与理性相对的提法。感性具有动力性,理性具有结构性,二者统一而又以感性为主导,就可以既保证美学研究和文艺创作的开放性和进取性,又可以避免它的盲目性和内耗性。但……这种与感性相统一的理性,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那个理性了”。这里,高尔泰不仅对刘晓波使用“非理性”主义的术语作了新的界说,同时也是对其自身理论主张的完善和补充性说明。因为高尔泰在以往的许多文章中,总是强调感性对于理性的超越,很少谈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甚至给人的印象是“弃”之对象很不明确,即好坏难辨,大有将“扬弃”变成单一“否定”之“弃”的嫌疑。至此,高尔泰及其所代表的中国现代美学新潮通向扬弃“积淀”的道路基本告一段落。
; 四、第四阶段:影响——余波
; 高尔泰及其所代表的中国现代美学新潮对“积淀”的扬弃,无疑地给当代中国美学以深刻的影响,并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其中最受影响和冲击的无疑是李泽厚本人。1989年以后,李泽厚在其《美学四讲》、《华夏美学》中不无感慨的叹息道:“回到人本身吧,回到个体、感性和偶然吧。从而也就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回到现实的日常生活来吧。不要再受任何形上观念的控制支配,主动迎接、组合和打破积淀吧……”李泽厚的叹息虽然与1989年之后的及个人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刘晓波与他的对话无疑地使得他的理论大厦破绽百出。尽管刘晓波采取了激越的方式,但其目的终于达到了。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 然而,由于人所共知的缘故,尽这人们对李泽厚的转变抱着惊喜的肯定,但是无人再去用笔墨触摸这理论上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可是,李泽厚的“积淀”并没有因为他自己的放弃而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相反仍然以其原有的方式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 1992年,随着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发表,理论界的气氛又开始萌动。1993年,陈炎在《学术月刊》第3期上发表了《试论“积淀说”与“突破说”》。作者以其青年学者的胆识,打破了1989年以来理论界沉闷的气氛。以其辩证的论说把“积淀”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为此,《学术月刊》编辑部就此问题在上海举办了一个专题讨论会。会上,有20余位学者就陈炎的文章以及由此而涉及到的、乃至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随后,《学术月刊》陆续发表了一些争鸣文章。如朱立元的《对“积淀说”之再认识》(《学术月刊》1993年11期)、陈引弛的《文化的现实选择与美学的意识形态》(《学术月刊》1993年11期)、封孝伦的《走出黑格尔——关于中国当代美学概念的反思》(《学术月刊》1993年11期)、夏中义的《<选择的批判>之批判》(《学术月刊》1994年2期)、晓声的《是谁先弥补了“积淀说”之不足》(《学术月刊》1994年11期)、陈炎的《再论“积淀说”与“突破说”——兼答朱立元、陈引弛先生》(《学术月刊》1995年1期),此外,曹俊峰、徐梦秋、邱明正等学者也撰文争鸣。这些学者的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对“积淀说”和“突破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或先批评后调和,或以褒为主,或以贬为主;唯有李泽厚又重新回到了“权力——知识结构”的“积淀”之中,从而使自己的理论暴露出尴尬的局面。
; 从1993年至今,理论界对于“积淀”的研究可谓深入细致。但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这次长时期的讨论,不完全属于高尔泰及其现代美学新潮对“积淀”扬弃的范围。因为无论是陈炎还是朱立元,无论是邱明正还是夏中义,无论是曹俊峰还是陈引驰,他们都不是高尔泰及其中国现代美学新潮中的自觉成员,而是各有所派或具有独立的人格地位的学者。如陈炎属于周来祥“和谐”派的主将,朱立元则属于独立人格的美学学者。尽管如此,我们若从历史的角度上来分析的话,新一轮的“积淀”争鸣则可视为高尔泰及其中国现代美学扬弃“积淀”的扩散性余波和历史的必然结果。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 综上所述,高尔泰及其所代表的中国现代美学流派扬弃“积淀”的轨迹,经历了“潜在——酝生”、“形成——发展”、“高潮——完善”、“影响——余波”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却经历了整整40年的漫长历史。;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