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摘要:本文通过对各大银行的标志残缺美的运用分

2013-08-14 01:10
导读:哲学论文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各大银行的标志残缺美的运用分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摘要:本文通过对各大银行的标志残缺美的运用分析最
  

  摘要:本文通过对各大银行的标志残缺美的运用分析最终得到在标志设计中合理的残缺的运用具有突出主体,引发想象,留存记忆的作用的结论。
  关键词:标志设计;残缺;残缺美
  
  1关于残缺美
  
  残缺是一种现象,是事物表象的破坏,是心理完形的解体或秩序的颠倒,世间万物极少完美,现实往往美中不足。残缺美则是一种理论,是残缺的表象在认识上的升华。残缺美的表现形式又可以概括为形残与意残。前者主要是从形体上或者色彩上表现出来,而后者主要通过视知觉作用于心理。研究表明,残缺可以使人心理的平衡坐标失衡,形成冲突,引发生理、心理的强烈反应,增强人的记忆程度。在标志设计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原理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
  
  2从银行标志看残缺美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标志设计不仅是实用物的设计,也是一种图形艺术的设计。由于其对识别性、传播性与可记忆性要求十分苛刻,其设计难度比之其它任何图形艺术设计都要大得多。优秀的标志设计不仅要遵循标志设计的艺术规律,更要有高度的整体美感、最佳的视觉表现效果。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在设计过程中不可忽视一个重要的因素,即视觉冲击力。视觉冲击力越强,引起关注的程度就会越高,记忆指数也会上升。实践证明,残缺的形象更容易引起视觉的注意,有极强的速度、力量以及突出的凝聚点,如果合理应用,残缺能够有效增强视觉的关注、更扩大联想的空间、更突出事物的本质。
  中国各银行标志设计在形式美方面有其共性与个性。中国作为古老的国度,钱币的使用历史源远流长。在银行标志设计中多采用圆形方空钱币这一形式,以期更有效的传播,并引入残缺美的设计理念,以“断”强化“续”,以“分”暗示“合”,大大地增强了标志的视觉冲击力。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2.1轮廓完整,内容残缺
  中国工商银行的标志整体上采用了一个隐形的圆形方孔钱币,中间是一个“工”字,外轮廓线是完整的圆形,内容“工”字中心断开,成残缺形式,但依旧符合中国传统的左右对称式布局的审美情趣,体现出银行和客户之间平等互信的依存关系。这便是采用了残缺美的一种方式。是对传统完形的破坏,吸引更多关注。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2.2轮廓残缺,重在意合
  中国建设银行标志与中国农业银行标志均采用隐形的圆形方孔钱币形式。相对比较而言中国建设银行标志对这一形式的运用更加直接,圆形方空钱币的内形基本完全保留,在外轮廓圆形上进行形式的破坏,造成残缺。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拧螺丝的手,意指建设要靠劳动的双手。中国农业银行标志将谷穗图形巧妙融合进圆形内,在圆形外观上直接做分割,流畅而通透。体现了农业银行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朴实感——禾苗麦穗节节高。对比中国人民银行的标志在外形上与前三者有着较大的区别,呈三角形隐形外观,但究其内涵依旧是对中国古钱币形式的深加工。一个钱币基本型以中心点为圆心进行旋转,负形为“人”字。
  正形由三个钱币构成,外形出现一点分离,但正是这一点分离的残缺赋予整个标志更多灵动的美,打破了整个完形的压迫与闷的感觉。
  
  3小结
  
  设计中的残缺是与完形相对的,对残缺的恰当运用并不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恰恰相反,正是由于不完整反而给人们以新的视觉感受,更能突出(下转150页)(上接149页)事物的本质部分,激发了受者的审美紧张和视觉欲望,使得他们产生更大的联想空间。在标志设计中残缺引起的反差可以有效增强记忆指数。残缺之美,美于残缺。当然并不是有残缺即为美,只有合理的残缺的运用才具有突出主体,引发想象,留存记忆的作用。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参考文献
  [1] 王宏香. 残缺美的视觉表达[J]. 装饰, 2004(6)
  [2] 周平、陈雪芳.论标志设计意象的妙合[J],包装工程,2005
  [3] 吴珊.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对平面设计的启示[J]. 设计语境, 2008(5)
  [4]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 滕守尧,朱疆源译. 艺术与视知觉[M]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64
  [5] 张宪荣,设计符号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上一篇:摘要:前人对于刘勰的研究往往忽视其视听觉美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