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十世纪的美学在整体上显示出一种结构(2)
2013-08-14 01:10
导读::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艺术作品内在的呼唤着它的见证人,欣赏是艺术活动的最终完成。但是,在审美泛滥的今天,人们的欣赏活动日益浮躁,大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艺术作品内在的呼唤着它的见证人,欣赏是艺术活动的最终完成。但是,在审美泛滥的今天,人们的欣赏活动日益浮躁,大量艺术作品的产生没有培养出人们深刻的欣赏能力,反而使人们迷失在感官的直接刺激中,用“趣味无争辩”,反对本质主义和理性霸权的旗帜遮盖自己的肤浅和无知。专业的艺术批评在喧闹的大众话语中近于相对的失语状态。其实,在审美大众化、艺术通俗化的今天批评家更应该担当起自己的责任。知识霸权主义固然不足取,人的天然自我选择权利固然应该受到尊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艺术批评家应该悄然无声、退居大众视线之外,固守象牙塔。反理性主义反对的是形而上学式的教条、僵化和独断论,不是反对理性本身;怀疑不是朝向彻底的虚无,而是朝向开放性的理性重建。现象学美学正是美学领域中理性重建的一股重要力量。
根据杜夫海纳理论的基本精神,艺术作品展现的世界不可能完全显明内在的意识内容,欣赏和批评是一种开放性活动,没有统一的规则和正确的结论。就像一个人漫步林间小路、欣赏森林风景,选取不同的路径,看到的风景并不相同。在杜夫海纳理论中,包含着两条可供艺术批评家行走的“林间小路”。第一,情感。情感是意识的重要方面,在杜夫海纳的论述中,情感包孕更深刻、更宽泛的含义。首先,情感是一个先验性的概念。先验指康德意义上的逻辑在先。情感先验通过情感范畴发挥作用。情感范畴不同于个人的偶然情绪,具有全人类共通的普遍性意义。其次,情感是一个本体论的概念。艺术作品中的再现世界只有通过情感特质才得以统一。情感也是构成现实世界的统一性的基础,超越了主客体的对立,是一种形而上的绝对存在。第二,世界。在杜夫海纳看来,审美对象中的世界有两种:再现世界和表现世界。再现世界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它无论在细节上怎么细腻、在描写上怎么丰满,都是一个不确定的、不完整的、非自足的世界。因为,再现世界缺少一个必要的构成性维度,一个独立的统一性原则。表现世界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其根源在于艺术家的意识需要通过表现世界来表现。因此,表现世界的统一是一种情感气氛的统一,一种主体世界观的统一,其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作者世界的折射。再现世界和表现世界形影不离,紧紧相连,“表现世界犹如再现世界的灵魂,再现世界犹如表现世界的躯体”[10],两者共同构成了审美对象中作为整体的世界,使审美对象具有一种深度。杜夫海纳理论的现实价值正在于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两条不同的“林间小路”,丰富了艺术批评的视角。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二,人的深度对艺术欣赏的启示
人的深度存在何处呢?同分析审美对象的深度一样,杜夫海纳从否定的方面开始他的论述。首先,他认为不能把人的深度等同于具有“过去”。因为,我们尽管生存在时间的纬度之中,但是具有一种逃脱时间控制的内在倾向。在我们身上,过去和未来都集结于“现在”这一点,在“现在”之中包含着人类对永恒的追求。人的深度存在于对时间的使用之中,“深度左右时间,而不是被时间左右”。其次,深度也不等于“隐蔽”。潜意识、种族、习惯等等“隐蔽”之物尽管构成了偶然存在的“我”,但是“我”不仅仅是偶然事件的汇合场所。“真实的深度存在于我们之所为而不存在于我们之所是之中”[11]。有深度的人是不能被还原为偶然事件的集合的。在杜夫海纳看来,“深度不能用它引起的或启示的行为数量来衡量”[12],人的深度表现为一种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人把自己放在某一方位,使自己的整个存在都充满感觉,使自己满载意义进入丰盛,使自己见证自己的自为存在,使自己具有一种内心生活,获得一种内心感情。而审美感觉正是这种生活方式的最佳说明。
审美感觉是艺术欣赏活动的基础。艺术欣赏是整个艺术活动的归宿。越是出色的艺术作品越急切的要求自身的实现,要求被表演和欣赏。在艺术欣赏活动中,通过深度,感觉有别于普通的印象,审美感觉因此成为艺术作品的担保人和见证者。但是,事实上并不是每一次欣赏活动都是“成功”的。当今,发生在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矛盾就是“既丰富又贫乏”——在艺术创作上,表现为作品多,优秀作品少;在艺术欣赏上,表现为欣赏的数量多,欣赏的质量差。当然,这里的多与少、好与差是按比例计算的。历史在进步,审美“泛化”、“内爆”的二十世纪,无论是艺术作品的质量,还是艺术欣赏的水平,相比任何历史时期都足以值得艺术工作者们自豪。杜夫海纳深度理论对艺术欣赏的启示,在于为我们提供了缩小艺术欣赏活动质量差距的方法,指明了通向深度艺术欣赏的道路。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艺术欣赏要求具有深度,这种深度基于欣赏者对作品的理解却指向和作品的交互融合,即诉求于有深度的审美感觉。审美感觉的深度是通过聚集和开放两种活动实现的。聚集就是使自我变得有一种内心生活,获得一种内心感情。它要求我们达到所有那些构成我们的东西,使我们的过去内在于我们进行静观的现在,使我们的全部偶然性与我们的行为联系在一起,使我们逃脱成为因果秩序的历史结果,内在集结成可以完全呈现的主体。然后,把这个主体投入到作品之中,使它成为作品的构成要素,成为一种实体存在,艺术世界的统一性基础。在艺术欣赏中,开放指的是人自身隐蔽方面的呈现,内心情感的外化,自我主体向艺术作品世界的敞开。这时,自我与作品的世界进行同一运动,自我努力进入审美对象所表达的东西的内心,进入哈姆雷特的世界、进入荷马的世界、进入贝多芬的世界。通过慷慨的信任,主体在艺术世界漂浮,在感动中形成深度。如果说聚集活动的深度源于主体情感意识,那么开放活动的深度源于客体艺术世界。同样是一种融合运动,聚集表现为主动性的融合,开放则表现为被动性的融合。在艺术欣赏中,聚集和开放运动是同时发生的,在相互的影响下可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另外,“深度是对有深度的人而言的”[13],审美感觉深度的培养也就是有深度的人的培养。区分聚集和开放两种运动的现实意义除了为深度艺术欣赏指明一条可行道路之外,对于审美教育也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三,结论
现象学美学是二十世纪结构最完整、体系最严密、影响最深远的美学流派之一。尽管对实际艺术问题的论述往往比较抽象,但是其现实价值绝对不应该被忽略。现象学美学虽然不是产生于中国的具体文化语境之中,可是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国内出现了许多世界性的艺术和审美问题。“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认真研究现象学美学重要代表人物杜夫海纳的美学思想必定能在解决现实审美和艺术问题时带给中国学者和艺术工作者一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