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身作为人类古老的文化艺术现象,现今(2)
2013-08-20 01:08
导读:1、图腾说。文身作为具有文化功能的标志符号而存在,最初是表示民族图腾标记。在早期,人们认为自己起源于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物体。他们相信与
1、图腾说。文身作为具有文化功能的标志符号而存在,最初是表示民族图腾标记。在早期,人们认为自己起源于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物体。他们相信与自己相伴相随的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物体具有特殊的亲缘关系,把它们视为祖先、新族或保护神。他们往往把自己崇拜的图腾形象绘刺在自己身体上,作为永久性标志。民族与民族间崇拜的图腾,从外民族看来,他们往往是同一的,久而久之;图腾崇拜就成为民族的标志。澳大利亚南部伯尼凯亚部落袋鼠民族的人,以袋鼠为自己的图腾,后来也就成为了该民族的标志。
2、宗教信仰说。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知识贫乏,当人们面对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和诸多自然现象时,如日月星辰,电闪雷鸣等,他们感到自然界是神秘而可怖的。再由于他们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构造和生理现象,不能解释梦和死亡,所以他们相信灵魂,“这样也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⑤。原始人用万物有灵的观念去解释一切自然现象,这也是文身起源的思想基础。他们想通过文身祈求神灵保佑,求得吉祥平安;或者说想通过文身避免妖魔鬼怪的危害。这种观念在非洲苏丹土著民族中较普遍。
3、成人礼说。文化人类学家从未否认过文身与成人礼相关,事实上,许多民族和部落,成人礼也就是文身礼,即当青少年达到一定的年龄,都要隆重举行“成年礼”仪式,在身上绘刺花纹图案作为进入成年阶段的标记。在波利尼西亚,青年男女若未文身则不算成人,也不能结婚。文身作为成人礼在非洲和澳大利亚同样流行。
4、性吸引说。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是基于成人礼说的。而且举行了成人礼就证明他们已经成熟,可以选择、成熟的异性,以保证随之而来的婚姻——性关系。有研究者认为文身最初是人类为了赢得异性的喜爱所作的美化装饰。因为文身能让身体更性感,更能引起异性的回应。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5、美饰说。文身被一些民族视为人体的一种美丽装饰,是人体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具体地表达了一些民族的审美意识。格罗塞说:“原始民族的画身,主要目的是为美观”①。
6、战争标识说。原始民族时期,狩猎和战争是最主要的活动。为了便于在混战中识别本部落的人,于是各部落都有自己永久性的标记——文身。同时也作为勇敢的象征。如波利尼西亚人就有为了让满身都有文身而不但建立功勋的制度。
7、身份等级说。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文身被用来标示尊贵、等级地位。在马克萨斯群岛,只有贵族可以从头面到手指、脚趾,包括全身都刺上花纹。在台湾高山族的各族系间,对平民和贵族在文身上的权利有很详细的规定,如年龄、图式、部位、颜色等。
8、功用说。在早期,文身的产生有其强烈的功用目的。如翁格人是了防止蚊虫叮咬等实用目的而进行绘身的。后来的求福避祸、图腾崇拜也由此说发展而来。
另外,还有研究者持巫术说、祖先认同说、摹仿说等。毫无疑问,对文身源起的这些阐释都能说明某一方面的问题,但文身是一个复杂的文化艺术现象,经历了人类漫长的历史,简单地用某一种说法是不可能全面阐释其源起的。
根据文身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条件以及当下的实际情形,笔者认为文身现象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它满足了人类生命追求的某方面的需要。封孝伦先生认为,“人的生命是肉体的生物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体”⑥。因而文身现象产生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满足生物生命的需要,在落后的原始社会,经济条件低下,想借助文身维持生命的生存(包括自己的生存和种的繁衍)。如功用说和性吸引说。二是满足精神生命的需要,由于那时科学知识贫乏,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如电闪雷鸣等)和自己的身体构造等缺乏认识,因而无法解释那些神秘的自然现象、梦和死亡,转而相信灵魂、鬼神,并用万物有灵来解释一切。如图腾说,宗教信仰说,巫术说等便成为文身源起的说法。三是满足社会生命的需要,原始部落以狩猎和战争为主要活动,常常为争夺领地、食物、配偶等而站,在同一部落也要划分等级,这样文身便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成人礼说,战争标识说,身份等级说等。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 文身伴随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历史。无论文身者出于什么样的动机选择以身体为载体;无论把文身看成原始的神秘,还是看成当今“另类”的时尚,我们不可否认,对这一古老艺术的继承和发展,隐藏在它背后的是人类对生命(身体)奇迹的礼赞和对大自然的崇拜。
三
在许多文献中,我们发现文身往往被当作原始的社会现象对待。
民族学、人类学等也偏重从民风习俗的角度对它进行研究,完全忽略了文身现象的审美价值。
从美学角度来看,文身这一文化艺术现象,与其说是一种民族习俗,毋宁说是人类追求美的产物。在对文身历史的追溯和源起的探讨中,我们发现文身实际上已经逐渐远离功用色彩,而发展成为人类彰显个性,美化自身所创造的一种身体装饰艺术。
综观一些民族文身艺术的花纹图案,发现其共同的审美意蕴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1、色彩美。对文身审美快感的产生,我认为,最早是与原始人对于颜色的特殊效用结合在一起的。原始文身所用的颜色的数目并不多。在澳大利亚只有白色、红色和黄色;安达曼人则有青白色、纯白色和黄色:翡及安人喜欢用红色、黑色和白色……其中红色运用最广泛,其次是白色和黑色。而现在文身的颜色却是丰富多彩的。
关于色彩的审美价值,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论述得非常透彻。概括起来为:第一,画身颜色的审美意义在早期是为了加强图式与肤色的对比度而在运用中逐渐被选择和固定下来的。如红色在画身上运用广泛,不仅因为它是一种诱发激情、引起兴奋的颜色,而且是因为适用于不同肤色的人种,并能更好的显示图式的视觉效果。第二,肤色与颜色之间的色调对比原则,在劙痕和文刺的选择上,也同样适用。如黑色皮肤的民族一般选择劙痕,以这种疤痕与肤色的对比来突出图式的效果,而浅肤色的则多选用文刺,且颜色大多为黑色,使图式清晰可见。正是这种为了图式的鲜明效果而对某种颜色的长期运用,使原始人产生了对这种颜色的审美快感,从而成为一种自觉的运用和美的要素。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2、图式美。形形色色的文身图式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以具象的图腾或动植物为图式的文身;二是以抽象的规则或不规则的几何图式的文身;三是以文字符号或符咒符号为图式的文身。其具体图式多种多样,纹样大体遵循着由繁到简,由具象到抽象的规律循环演变。随着功用、图腾、宗教信仰等意义的淡化乃至消失,只剩下装饰的意义时,人们开始以逐渐形成的审美意识冲动,去追寻对身体美的描写。如今,文身又大量出现描画动植物整体的栩栩如生的写实形象,如龙、蛇、虎等。也有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字符号(如“忍”、“爱”等)和具有象征意味的几何图式。在这些点、线所构成图式中,洋溢着节奏和对称的自觉努力。从中人们获得了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审美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