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身作为人类古老的文化艺术现象,现今(3)
2013-08-20 01:08
导读:3、对称美。对称是源于人类自身的观念,人本身就是对称的最好标本。对称也是美的基本原则之一。对文身来说也是这样。他们总是在文式上安排得符合
3、对称美。对称是源于人类自身的观念,人本身就是对称的最好标本。对称也是美的基本原则之一。对文身来说也是这样。他们总是在文式上安排得符合对称原理,给人一种平衡的特殊效果,通过对称人们将自己的审美意识明确的表达出来,让人生产审美愉悦。
4、节奏美。节奏是
音乐术语,文身的节奏美感体现在它的文素的有序的重复出现。如两条平行斜线当中加短线形和圆点虚线是黎族妇女常用的两种面文文素,它们重复出现,产生一种特殊的节奏效果。文素或文式的节奏的审美作用,大部分地来源于人类自身所具有的特性。
5、功用美。功用的审美原则,发生于成人礼、图腾崇拜、战争标识、宗教信仰等的文身,这种文身,对于原始人的生命的生存和延续,对于其身份的确定和信仰的归属都是至关重要的。诚如普列汉诺夫说的,“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观点来看待它们。”⑦所以,文身也成为了一种标志,只有你拥有这种标志,才是美的。
作为身体装饰艺术,文身在工艺上也表现出人类精湛的艺术性。随着人类审美意识的演化,尤其是现代个性化表现意识的凸现。文身出现了异化,几乎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仪式化意义,成为黑社会、吸毒者、妓女等标记,成为叛逆、随落的象征。
总的来说,文身在现代社会不是消失了,而是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个人审美意识的高扬而更加凸显了。
四
从对文身现象的思考中走出来,放眼四周。充斥我们眼球的是人们不厌其烦,大张旗鼓地减肥、健身、塑身、整形、美容、染发、穿环……;勾起人们欲望的是各类广告、报纸、杂志、文学、电视、
电影、网络等现代媒介对身体长盛不衰的关怀;“人造美女”、各种各样的选美、选秀比赛等与身体有关的大众审美事件层出不穷。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人的身体,作为个体生命的生理基础与物质构成形式,成了当下传媒工业重要的加工材料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宠爱的对象,成了写真集、真人秀、时尚文化寻找商机的核心和依托,成了文学艺术领域里的“美女作家”、“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行为艺术”等目前流行的关键词,代迅最近在文章中说,“从更广阔的学术背景来看,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由于受资本主义消费文化和日益发达的女性主义论述论棕的影响,身体逐渐成为了西方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新研究关注点,特别是福科将身体挖掘为一个批判现代理性话语的富有冲击力的思想主题。”⑧的确,当代人对自我身体的重视和关注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特别是年轻一代,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时尚的身体、私人的身体、他人的身体……身体已经与消费、时尚、社交、休闲、媒体等融为一体,成为一个意义无穷的能指符号。其实在美学领域,“身体”也早已成了一个热门的研究话题,身体美学,已经无可争辩地成为今日中国大众审美文化现象中的焦点问题之一,对于我们固有的审美的趣味和伦理观念形成了强烈冲击,包含了多方面富于启示性的内容。
所以,我们的美学研究再也不能忽视人的身体,因为人首先是一个身体的存在,而且“美学是作为有关肉体的话语而诞生的。”⑨刘成纪也说:“就美学而言,其关注对象起码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活本身提出的问题,这使美学研究始终保持与时代同步的现场感;二是由固有的理论推导出的问题,这使得美学研究在与传统的接续中获得历史身份。” ⑩身体的凸显就是后现代生活为我们提出的问题。可以说,当代美学中身体的缺席,不仅导致了对人理解的片面,对美学理论建构的不完善,而且还使美学研究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的美学现象时失去了话语能力。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也许文身只是美学新现象中微不足道的一例,面对减肥、健身、美容、装饰、时尚、模特、选美、人造美女……美学研究者应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少谈大而空的玄妙理论,少用些新奇玄目的语词,多关注日常审美,分析具体而微、紧跟时代的美学现象,建构实用的、完备的身体美学理论。
参考文献:
[1][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p47.
[2]徐一青、张鹤仙.信念的话史:文身世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p7.
[3]刘敦愿.再论半坡人面形彩陶花纹.考古通讯.1957,5.p21.
[4]王晓东.中国文身习俗研究概述.中国社会科学
研究生院学报.2003,2.p99.
[5][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p22.
[6]封教伦.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p89.
[7][俄]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卷I.曹葆华泽.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p 395.
[8]代迅.压抑与反抗:身体美学及其发展.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版).2006,5.p164.
[9][英]特里·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王杰等译.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p1.
[10]刘成纪.身体美学的一个当代案例.中州学刊.2005,3.p247.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