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李泽厚的“积淀说”在我国界是一种影响广泛而(2)

2013-08-21 01:08
导读:; ;“一个小孩如果不经过,不经过生活的塑造,就不能成长为人。如果小孩生下来被狼叼去,狼孩;经过一段时间后,再也学不会语言,他(她)爬行,咬

;
;“一个小孩如果不经过,不经过生活的塑造,就不能成长为人。如果小孩生下来被狼叼去,狼孩;经过一段时间后,再也学不会语言,他(她)爬行,咬东西,也无所谓人性。因而我认为人性不是天生就有的。”(《美学四讲》,96页)。;
;
;在我看来,既然“人性不是天生就有的”,这就等于从根本上摧毁了“积淀说”的基础。既然一切都必须经过后天学习,那么“积淀”(即使仍然可能)究竟还有什么积极的理论意义?在我看来,“积淀说”的唯一意义在于使李泽厚把一切必须解释的问题用“积淀”一语包裹了起来,好象那是不需要解释似的。李泽厚接着以上帝创世纪的口气命令道:;
;
;“我这里讲的共同人性,重复一下,是认为它并非天赐,也不是生来就有,而是人类历史的积淀成果。所以它不是动物性,不只具有社会(时代、、阶级)性,它是人类集体的某种深层结构,保存、积淀在有血有肉之躯的人类个体之中。它与生理相关(所以个体的审美爱好可以与他先天的气质、类型有关),却是在动物性生理基础之上成长起来的社会性的东西。它是社会性的东西,却又表现为个性的。……所谓“积淀”正是指人类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才产生了人性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即人类独有的结构,亦即从讲的“心理本体”,即“人类(总体);的积淀为个体的,理性积淀为感性的,积淀为自然的,原来是动物性的感官人化了,自然的心理结构和素质化成为人类性的东西。”(《四讲》,96页)。;


;
;因此,“积淀”这个本来需要说明的东西,在还没有得到说明之前就被用作点铁成金的魔棒,任意指挥倜傥,无所不能了。这个康德研究的专家竟然如此连珠炮似的妄发独断之论,似乎一心一意地要把康德气死第二回。——真的,如果李泽厚的上述吹嘘都像他说的那样可能,那么哲学家确实也就没有太多的工作值得做了。不过,为了理解“积淀说”这个理论有多么神奇,我们不妨看看李泽厚本人是如何使用它的:; 中国大学排名
;
;“感知中积淀有认识、理解,这是人类感性的“进步”,这“进步”不是生理自然的生物学进化,而是历史所建构的文化心理结构的一种进程。我以前举过看的例子,开头人们看不懂特写(微像学);,交叉(同时态),倒叙(回忆)等等。现在都能看懂了,不假思索就心知其意,这说明“感官”的“进步”。”;
;
;照上边的这个例子看,积淀的速度也快得过分了。在我国,人们从不理解那些电影表现手法到理解它们,大概是在不到三十年之内发生的事。在我看来,这完全不是什么“感官”的进步,也不是“历史所建构的文化心理结构的一种进程”,而是我们的电影观众学会并习惯了那些电影而已,而这也完全不是什么难事。;
;至于李泽厚是如何从马克思的《学哲学手稿》中寻找理论依据的,我不准备在此详细论述了。在我看来,马克思的这个手稿充满了隐喻的表达方式,任何后来对它的理解和解释,我们都不可能明白地知道那正是马克思的本意。因此理解和解释应该被看作是解释者的,而不是被解释者的。不过,即使在马克思那里,我们也没有发现李泽厚找到了非常有用的武器,虽然他自己的想法可能不同。;
;如果我们不准备相信李泽厚的“积淀说”,那么我们怎么理解让他也让我们大家感到困惑的那个问题呢?这个问题是:如何解释人们能够欣赏陶器上的那些无意义的纹样?;
;李泽厚为我们展示那些纹样实际上从鱼、蛙、鸟之类渐渐蜕变而来的。在他看来,我们上古的祖先之所以把那些动物形象画在陶器上,大概是因为那是他们的图腾,或者是因为出于某种神秘的宗教崇拜。这样,虽然我们那些较晚近的制作带有抽象纹样的祖先以及我们自己都欣赏那些纹样,深刻的原因乃在于它们本来就和我们上古的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它们表现的是一种神秘而深刻的力量或者感情,因此如今的我们虽然对这一切一无所知,却还是为它们所感动。我们有着漫长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心理结构云云。;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我个人不承认这种解释。我在上面已经说过了,“积淀说”本身缺乏令人信服的论证,它就不可当作解释其他现象的工具。;
;人类的文化确实一直在积淀着,但是这种积淀的处所完全不是人的心理。我相信,我想大多数人也会相信,一个新生的婴儿是什么也不知道的,就内容上说,它的意识完全是空白。但是,即使是一个新生婴儿,他的心灵也不是一只有待充满的空水桶;毋宁说,那是一个具有结构性的东西。它先天地就安装了属人的认识能力,这就是意大利哲学家维科所说的“诗性思维”;,在此基础上必然地发生康德和叔本华所说的那些人类所固有的认识能力;。这个小小的婴儿,自他一出生的那一刻(甚至在那以前就开始了,所以胎教是有道理的),就开始以人的方式处理一切刺激,无论那是自然界里的风声雨声,还是他母亲发出的人类的语言。;
;人类文化的积淀的主要力量是语言。我们先是依靠口口相传,然后以文字和口头语言以及其他符号一起,一点一点地积累我们的经验。这种积累的结果,存在于我们的故事、寓言、民间传说、体系、学术传统、、博物馆等等(也就是波普尔所说的“第3世界”)之中。而我们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够极快地掌握这个积累中于己有用或无用的东西。以往的科学家殚精竭虑思考一生所获得的科学成果,如今的中学生可能在一个星期之内就掌握了。如果李泽厚真地准备明确而坚定地坚持他的“积淀说”的话,那么他必定会认为亚里士多德的三岁的儿子,假定他有机会乘坐“时间机器”到如今的现代社会中来,也必定是无可救地不可能适应这个社会的笨伯,他在学校里的表现必然不如我们的孩子,因为他缺乏几千年的文明积累所形成的文化心理结构。我却认为那个哲学家的儿子多半会我们的儿童一样聪明;而且鉴于他父亲是一位才智过人的哲学家,并且如果智力确实与遗传有关系的话(多半是这样的),那么他多半还要比我们大多数人的孩子更成功。要问李泽厚和亚里士多德之间的差别,那么按照李泽厚的意见,他必定应该符合地认为李泽厚要比亚里士多德聪明得多,因为李泽厚幸运地生在亚里士多德之后几千年,所以他就得到了由那么长时间而形成的“文化心理结构”。无论如何,我本人认为我自己比亚里士多德差得远;但是我肯定有比他高明的地方,比方说,我理解牛顿力学,而他不理解;我会用,他不会。但是,我觉得我的这方面的知识完全不足夸耀,因为那是一些读读书就会知道的东西;而亚里士多德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的能力是天才,一种学不来的能力。从进化论角度看,平均而言,亚里士多德时代的人的大脑能力(包括脑量)应该比现代人低或弱,但是其差别的程度或许小得不值得注意,因为从进化史的时间尺度看,我们和亚里士多德之间的时间隔阂短得不值得注意。人类学和生物学的研究表明,起码在最近的2到3万年之内,人类的大脑和身体不曾发生过任何值得注意的进化。我们比古人的优势是我们的知识和经验积累要丰富得多,而这些知识和经验积累并不是存在于我们的心理当中的(这种想法是可怕的,我得说),而是存在于许多的物质形态中,如书籍。我认为,凡是李泽厚打算用“积淀说”来解决的问题,就不如用人类的经验积累来解释,因为后一种解释工具本身是明白的,而李泽厚的解释工具本身还需要解释呢。;
上一篇:内 容 提 要: 本文从研究的对象、美的本源和美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