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一; 在所有的学科中,最接近人之为人的核心——(8)

2013-08-24 01:05
导读:因此,审美活动完全应该成为人类生命活动中最最根本的东西,成为人类在漫长的生命进化过程中为自己所创造的一种推动生命向前向上的动力之源。人类

因此,审美活动完全应该成为人类生命活动中最最根本的东西,成为人类在漫长的生命进化过程中为自己所创造的一种推动生命向前向上的动力之源。人类倘若不能深刻解这一现象,就不能深刻地理解自己。美学倘若不能深刻地阐释这一现象,也就不能深刻地阐释自己。过去的美学都热衷于津津乐道审美活动是什么,然而却忽视了更为重要的真正的美学对象:人类为什么需要审美活动?我们中国人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实在道破了美学的全部奥秘。恶人可以不爱善,但是却要爱美,蠢人当然不爱智,但是仍旧爱美。这个世界的最最奇妙之处莫过于:只有对于一个东西的爱是人皆有之的,这就是“爱美之心”;也只有一个东西是人才有之的,这同样是“爱美之心”(所谓生命美学正是对这“人皆有之”、“人才有之”的“爱美之心”所蕴含的人类生命的全部奥秘的阐释)。而人类对美的追求,就正是对于超越必然的自由即自由的主观性、超越性的理想实现的追求。因此,审美活动并非来自任何的外在要求,而是来自人类的自由本性的显现,审美活动也并不服从目的、概念、功利等的种种限制,而只与人类生命活动在自由表现中为自身所带来的自由愉悦同在。人类生,审美亦生;审美生,人类即生。人类在,审美也在;审美在,人类就在。因此,“我审美,故我在”!;
作为人类生命活动中最最根本的东西,审美活动无疑就并非知识论的,而是生存论的。按照的话说,是“为道日损”,而不是“为学日益”。遗憾的是,过去的美学研究都没有注意到审美活动的这一特征。“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从“日益”的角度出发作了不少无用的文章。而在生命美学看来,审美活动所面对的就是一个东西:“生命的快乐”。不过,这里的“生命”“快乐”都来自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二分之前的生命活动,而与二分之中的生命活动格格不入,因而也都不是传统的知识论框架所可以阐释。而且,一旦以传统的知识论框架来予以阐释,不论是“生命”还是“快乐”就都消失了。当然,这并不是说在传统的知识论框架中就没有“生命”和“快乐”,而是说,在活动中出现的“生命”和“快乐”都绝对不同于在传统的知识论框架中出现的“生命”和“快乐”。这是一种“大生”,又是一种“大乐”(犹如提示的审美活动中所追求的是“大美”)。就前者而言,不知所求、不知所往,就后者而言,并无所求、也无所欲。我们可以称之为生命活动的本然状态、本然之乐,称之为人类生命存在的根本境界。可惜的是,在人类的文明,这种与人类俱来的“生命”与“快乐”都被扼杀了。人生本来就是“大生”,文明却使其不“生”,人生本来就是“大乐”,文明却使其不“乐”。人类文明可以玩弄真假、善恶于股中,但是却对美丑无可奈何;人类文明可以驾驭知识、意志,但是对于与人类共同诞生的情感却一筹莫展。结果,为古老的情感所造就的本然的融洽境界被破坏殆尽。那么,背井离乡的人类如何才能够重返家园?只有通过审美活动。审美活动,只有审美活动,才能够以还乡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补情”,也才使得人类得以返“本”归“真”,使得人类无以言之的自由愉悦得以呈现而出(杜夫海纳说审美审美活动不是从未知到有知的一跃,而是展示,颇具卓见。当然,这类看法在中国传统中就更加普遍)。然而为什么只有审美活动才能够呈现这一生命活动的本然状态、本然之乐呢?显然是因为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有可能做到:苟“日损”、又“日损”、日“日损”(现象学称之为“审美还原”。冯友兰称之为“负的方法”)。这是一种生命存在中的“减法”、一种生命存在的“空”。当然,其意义并不在于戕害生机勃勃的生命,而在于“损”除万事万物中的一切必然的枷锁,“剪”去宇宙人生中的种种外在的限制,“空”尽生命存在中的所有人为的障碍,还万事万物以“适我无非新”的生命节奏,还宇宙人生以“道在迩而求诸远”的本来面目,还生命存在以“无故而然”的自由超越性。因此,“夫天籁者,岂复别有一物哉”?审美还原之后的剩余者也实在并非“别有一物”,它只是“生命的快乐”本身。;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需要强调的是,审美活动尽管要重返生命源头,但是却又并不从现实世界中超逸而出,而是出世而又居世,出尘而又居尘(真正的“出世”、“出尘”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真正的“居世”、“居尘”则只有动物才能做到)。意识到这一点极为重要,它避免了用理想的眼光曲解现实世界,又避免了用现实的眼光曲解理想世界。我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以审美心胸从事现实事业”,其中蕴含的就是这个意思。而且,审美活动既然是生命活动的本然状态、本然之乐的呈现,既然与超越必然的自由即自由的主观性、超越性的理想实现密切相关,就必然置身于生命存在的根本困惑。;因为,或者我们不是自由的,那么万能的上帝就要为所有的恶、所有的失败负责,或者我们是自由的,上帝不再万能,于是也就不再为所有的恶、所有的失败负责,那么我们自己就要为所有的恶、所有的失败负责。何况,审美活动一旦直接把自由本身作为关注对象,事实上也就否定了所有的标准,然而,既然“怎么都行”实际上也就是怎么都不行,结果,就像一盘棋,一个棋子你是无法说清它的对错的,只有等下完之后才会真相大白。于是怎样在这种荒诞处境中体验自由,就成为审美活动必须面对的当代问题,也就成为生命美学所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显然,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一种新的美学智慧。超越必然的自由即自由的主观性、超越性的理想实现本身也肯定是不完美的。意识到这一点,是人类的巨大进步,也是审美活动应有的觉醒。人类面对的真正危险不在于危险本身,而在于不知道危险的存在。直面危险的存在,正隐喻着人类的警醒,也正使人意识到自己生命的真实存在。正如汤因比所提示的:“一种状态如果自己完美到了这样一种程度,如果要它发生变化只有依靠外来的刺激或是动力。……如果在我们的思想里的是一种上的完美境界或涅磐境界,那么我们就必须再叫一个演员出场:让一个批评家来提出几个疑问以便让思想再度活动;叫一个对头来注入一点痛苦、不满、恐惧或憎恶,以便感情再度敏锐化。这就是《创世纪》里蛇的工作,《约伯记》里撒旦的工作,《浮士德》里靡非斯特的工作,斯堪的纳维亚神话里罗基的工作,圣母神话里圣情人的工作。”;审美活动恰恰就应该起到这样的作用。;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上一篇:【摘 要 】史有两条叙史线索:文学线索与思想线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