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人性异化 文化工业 反艺术 零散化(2)
2013-08-26 01:00
导读:批判时所选取的角度和切人点也有很大的差异。老庄指出,在当时动荡的纷争时期,尽管铁器的使用更加广泛,生产力的提高更加显著,但这恰恰造成了社
批判时所选取的角度和切人点也有很大的差异。老庄指出,在当时动荡的纷争时期,尽管铁器的使用更加广泛,生产力的提高更加显著,但这恰恰造成了社会对人的异化。整个社会物质的进步和技术提高并未象人们通常所想的那样,会对人的解放与自由带来巨大的帮助。老庄认为当时的社会只会成为促使人们追名逐利的罪魁祸首,人的欲求不断,则纷争永无止境。人们陷入纷争而不能自拔,沉浮进退,无休无止。“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所以,庄子认为,“人之生也,与忧俱生。”老子也对当时人们沉溺感官享受给予抨击:“五色令人目肓,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因此,在老庄看来,人是因欲望争夺而甘愿堕落的,所以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现实社会的~切法律制度、伦理道德规范都紧紧地束缚着每一个人,并且由于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的确立,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屠杀、掠夺、阴谋和虚伪等充斥人间,一些人失去了人性,一些人失去了生’活的自南,整个社会祸乱迭起,动荡不安……人性因此被扭曲、被异化。庄子认为,为了复归人的自然本性,就要彻底打破这些约束和规范。在社会大变革的时期,虽然在物质生活上,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比原始社会进步了许多,但统治阶级对百姓自由的剥夺却比原始社会多得多。庄子正是认识到了这一核心问题,看到了整个社会“无耻者富,多信者显”,老百姓“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形戮者相望也”“。睹此惨状,凭着士的敏感和良知,庄子认识到人被物吞噬了,真被假奸污了,自然与人生之本的天道被颠倒黑白的仁义所取代了。人性被扭曲的根源是“仁义”、“机心”在作怪,由此他把斗争的锋芒指向了人和社会两个方面。庄子认为远古的人们并不知道什么是仁义礼乐,仅有的是纯朴之性,反而处处皆是真正的仁义礼乐。这就是说,“至德之世”是人的自然之性。但到了后世,统治者强制推行“至德之世”,反而破坏了人的自然之性。不仅如此,统治阶级还利用它来作为谋取权利的工具,这就是“彼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所以,汤武以来,实行礼教,并未出现一个人人相爱的局面,反而是昏君乱臣、酷吏奸商、大盗恶贼、伪君子和真小人一齐上阵,陷入各种纷争。“至德”之世坍塌成废墟。庄子之所以有这些悲愤之言,是因为他清醒地看到了仁义礼教面纱背后的丑恶,看到了社会中的种种虚伪与残暴,看到了统治者借仁义之名,行窃国营私之实。从人性的角度讲,封建的道德礼教并不是把人引向个性解放,而是引向人性的泯灭,使大多数人不能成其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阿道诺对人性异化的批判视角集中在当时发达的资本主义文化工业上,他主要是通过揭示、分析资本主义文化工业下艺术的蜕变导致作家和读者的异化来达到这一批判目的的。他认为“为艺术而艺术”的致命弱点是没有了批判的锐气,很可能会成为统治阶级实行社会控制的工具。艺术不应该成为现实的复本和
政治宣传的工具。在资本主义社会,艺术家由艺术审美创造者变成了职业劳动者,人们不得不象流浪汉一样从“有什么用”这个角度去考虑一切,连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也不例外,他“不得不用艺术作品去赚钱去支付家庭主妇所需要的每月的生活费用”。他指出,“19世纪主要美学就是风格上的翻版或复制模仿,风格复制确切地说是资产阶级的产物,它在允许自由的同时又剥夺了自由。”“创造性与所谓的个人风格不再有任何关系,艺术家的独创性开始让位于类型的创造。这对艺术来说,无疑是一种放逐。艺术本质上是不能消费的,而文化工业产品一开始就是用来交换或者是为了在市场上销售而生产出来的,所以它不是艺术品,不是为了满足真正的精神需要。他曾以流行音乐为例,“赞美母爱或家庭欢乐的歌曲,胡闹或追求新奇的歌曲,洋装的儿童歌曲或对失去女友的悲伤。”流行音乐的节奏不允许有什么变化,只能以严格的标准来编制,这是由赤裸裸的商品特征决定的。“当代社会已经不需要艺术,对艺术的反应是病态的或反常的。在此社会中,艺术是作为真正的遗产和作为票房顾客的快感之源得以幸存的,但却不再作为客体或对象存在。”阿道诺深刻地认识到了艺术的本质特征,看到了艺术与消费文化各自存在的某种本质不同的元素,所以他的批判指向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从文艺接受来看,艺术消费的商品化,导致审美趣味的肤浅化以及主体反思与批判意识的匮乏。文化工业的运作者把“愿者上钩”视为“艺术消费品的绝对原则”“。它使人们适宜于顺从大众文化传达出来的社会意志和艺术旨趣,人们永远追随在时代的潮流中,缺乏主见,缺乏个性的审美能力,选择的只是被选择的,接受的趣味永远是被制造的,而不是自发的。崇尚感官快乐的有声
电影,抑制了主观的创造能力。艺术欣赏只是为了得到虚假的满足,现实中的不幸和荒谬被简单化了,轻松化了,唐老鸭使人们在笑声中把真正的痛苦一次次的忍受和忘掉。文化工业用玩笑促使人们默然现实,剥夺了他们任何的抵抗。总之,艺术活动中的一切的观、听、读无不陷入文化工业预先设置的圈套中,让人忘掉了真实的自我存在。娱乐在掩盖和欺诈着人们,文化工业施与人的是奴化意识,人——不管是作家还是读者,都在文化工业面前被异化,个体的积极性被压制,人格的自然性被美好的幌子所遮掩。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老庄和阿道诺都是在对社会进行批判和反思的基础上,建构各自的美学思想,且这种美学思想背后都有相应的哲学基础。老庄的文艺美学思想是在论“道”的过程中阐发的;阿道诺则在“否定的辩证法”的基础上建立的。相似之处是,他们都对各自时代的文明持怀疑和批判甚至否定的态度。但这种美学思想的切入点和具体体现又不尽相同。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老庄在“道法自然”的呼唤下,提出以“无为”、“顺应自然”代替“人为”。在寡欲、虚静的基础上,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追求个体生命的无限自由和人格的超然独立。他们目睹和揭露了进入阶级社会后所产生的种种虚伪、残暴和丑恶的现象后,主张取消文明,否定人为,要求回到无知无欲、不争不乱、素朴无忧、安闲和谐的原始社会,遵循道,顺应自然规律。老子这种对美的探讨突破了儒家创立的个体心理欲求和社会伦理道德关系,认为美在道,在道中真与善获得了统一,这便进入了对美的本质特征的探讨领域,这种认识是相当深刻的。庄子鉴于人的异化和人性的被扭曲,指出人生的出路在顺命,顺从并归复人的自然本性,使个体的生命超越一切现实的局限,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然境界。这种自然美的主张以及对阴柔美的倡导,对后世审美意识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