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王阳明关于境界与美(2)

2013-08-29 01:02
导读:在讨论美是礼的感性显现之后,王阳明认为善与恶,美与丑也是统一的。这似乎是个悖论,但王阳明认为作为本然的良知是无善恶之分,无美丑之别的,是


在讨论美是礼的感性显现之后,王阳明认为善与恶,美与丑也是统一的。这似乎是个悖论,但王阳明认为作为本然的良知是无善恶之分,无美丑之别的,是“乐”之本然。他说:“至善者,心之本体。本体上才过当些子,便是恶了。不是有一个善,却又有一个恶来相对也。故善恶只是一物。……善恶皆天理。谓之恶者本非恶,但于本性上过与不及之间耳。”(14)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世迁所累,不能使明镜般的良知(“至善”)朗现,就有了“过与不及”之恶的出现,才有美丑之分(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美常与善相通,恶常与丑相联)。因此,王阳明就提出“致良知”,要求人们在“过与不及”之间多下功夫,净化自我,以致“中和”。这样美丑、善恶的消融,就有了“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15)的至乐境界。

总之,王阳明以“至乐”、“圣人”境界出发,提出美(文)是理(礼)的感性显现,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肯定自在的客观世界独立于人而存在的基础上,充分探讨了人与世界意义之关系。认为只有通过良知体验(“感应之几”),世界的意义才会呈现,世界万物才会有崇高伟大、悲欢忧惧等情状,才可成为内在于人的对象。



三、“虚灵”态度与“体”、“觉”审美体验方式

如前所述,审美境界是王阳明的追求目标。这个目标体现在美与善、美与丑的统一中,而这种境界的获得要通过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活动。这种活动有其自身的体验方式。王阳明认为主要有“虚灵”、“觉”、“体”几种把握审美意象的具体体验方式。

王阳明认识到,审美活动的进行,审美主体必须要保持一种“虚灵”状态,才可以进入审美体验中和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去。王阳明是在对、佛家“虚无”观的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虚灵”观。他说:“仙家说到虚,圣人岂能虚上加得一毫实?佛氏说到无,圣人岂能无上加得一毫有?但仙家说虚,从养生上来;佛氏说无,从出离生死苦海上来:却于本体上加却这些子意思在,便不是他虚无的本色了,便于本体有障碍。圣人只是还他良知的本色,更不着些子意在。良知之虚,便是天之太虚;良知之无,便是太虚之无形。日月风雷山川民物,凡有貌象形色,皆在太虚无形中发用流行,未尝作得天的障碍。圣人只是顺其良知之发用,天地万物,俱在我良知的发用流行中,何尝又有一物超于良知之外,能作得障碍?”(23)又说:“吾儒养心,未尝离却事物,只顺其天则自然,就是功夫。释氏却要尽绝事物,把心看做幻相,渐入虚寂去了。与世间若无些子交涉,所以不可治天下。”(24)依王阳明,道家之“虚无”只是注重个体自然生命的长寿,将自身置于纯自然物之中,而脱离生活。之“虚无”则更荒唐地将个体生命的存在本身看成是“幻相”即“空”,并弃绝自然社会而投入超验的彼岸世界的上帝的怀抱之中。即他所说的“外人伦、遗,而堕于空寂”。(25)无论是道家,还是释家都不利于社会的发展。相反,的“虚无”是“良知之虚无”,而良知之虚无,是以天地万物为体的,是自然与社会的统一;有限的“小我”与无限的“大我”的统一;“上下与天地同流”,正是这种良知之虚无,犹如明镜,不为物迁所累,才保持着“妍媸之来,随物见形,而明镜曾无留染”,所谓情顺万事而无情(26)的佳境。所以,他说:“惟有道之士,真有以见其良知之昭明灵觉,圆融洞彻,廓然与太虚而同体。”(27)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由此,王阳明的“虚灵”(良知之虚无)观,既继承了传统儒家的现实精神,又吸取了道、佛的虚无观中对个体生命及现实生活超越的某些积极因素。这使其良知体验美学将“有我”与“无我”两种境界提升为“有无之境”(陈来语)。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人生的审美化。

如果“虚灵”是审美态度的话,那么,“觉”、“体”则是具体进行审美活动的体验方法。先看“觉”。在佛教中,“觉”有觉察、觉悟之意。王阳明借用了这一术语,不过他所使用的“觉”只重于“觉悟”,强调主体对“良知”真乐之感悟和把握,具有极大的情感性、当下性和直觉性。他说:“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28)本来“觉”是主体的活动。在王阳明看来,在人与世界意向性沟通中,“觉”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前所述,没有人的意识活动(良知体验),世界的意义也无法显现。世界只能作为自在的“世界”存在,没有情感和。在“觉”这一时刻,自然与社会融合了,人与天地万物同体,一气流通,世界向我生成了;也正这一“觉”,主体地位提高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自我心灵得到了升华,在自我醒悟中,实现了瞬间地对人生真谛的把握。

如果“觉”只注重瞬间地体验感悟人生真乐境界的“顿悟”式方法的话,那么“体”就更多地关注渐进性地品尝人生韵味的过程性方法。“体”有体验、体认、亲历等意,也就是王阳明常说的“磨”字。依他看,世界意义向人敞开,有时表现出瞬间性的呈现,但更多地表现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人生、社会、历史滋味的体认或磨炼。这对于审美活动更重要,对于一个没有审美能力和审美经验的人来说,再美的花也会与他同归于寂,品尝不到其“滋味”。因此,他说:“可知是体来与听讲不同。我初与讲时,知尔只是忽易,未有滋味。只这个要妙,再体到深处,日见不同,是无穷尽的。”(29)历史证明,世界意义向人呈现的程度,取决于人作为类的整体认识水平的高低。同样,对于个体也是如此,一个人不可能生而知之,只能是学而知之,困而知之。王阳明还十分强调对社会人生要“身亲履历”。他说:“食味之美恶,心待入口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路歧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歧之险夷者邪?”(30)又说:“哑子吃苦瓜,与你说不得。你要知此苦,还须你自吃。”(31)对任何事物的认识和把握,都有一个从不知到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从抽象到具体,从局部到整体的不断深化,直至“体”到它的“滋味”的过程。对审美境界(良知)的体验,更是如此。王阳明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的一生本身就非常具有鲜明的审美意味。这充分体现在他的《泛海》一诗中,“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32)这首诗可以说是他的生活历程的写照。作为体现其精神的“良知说”,是历史的必然,更是他亲身体验社会、历史、人生的结晶。这里凝聚着他对社会历史使命和人生价值的思索,可以说是他一生中对功过、荣辱、穷达等现实生活超越的理论升华。难怪,王阳明把“此心光明”(33)作为最后的遗言。

上一篇:摘 要:武术套路的演练,作为一种表现其独特技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