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13] 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第582页)是第一本系统阐述朱熹美学思想的专著。他通过对理学美学的论辩及其重要价值,对朱熹理学美学思想中的审美本体论、艺术哲学、山水美学、审美人格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对朱熹及其美学成就及其自身的内在矛盾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14] 李泽厚. 华夏美学[M](见:美的历程[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以下凡引此书,其页面以此版本为准)第380、382、384页。
[15] 关于“一个世界”的提法与论述,可参见李泽厚. 哲学探寻录[J].(载于:世纪新梦[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和《初拟儒学深层结构说》[J](载于《己卯五说》[M],北京:中国出版社.1999)由此,又提出了“宗教性”与“性道德”等观点,来探讨中国“礼乐文化”(李泽厚称为“乐感文化”)的得与失及其出路。这里的“一个世界”也就是“人生”。
[16] 关于苏轼与严羽的得失问题,是美学界很值得研究的。郭绍虞先生比较早地关注和论述了朱熹与严羽的差异问题。(见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卷〉[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第37-39页)
[17] 关于朱熹人格的丰富性、复杂性问题,莫砺锋在其《朱熹文学研究》[M]中有过较为详细的考察。认为朱熹在世之时,并无后来以一副道德岸然的道德家身份出现的朱熹,而以文学艺术之突出成就,为同时代文学家所敬仰。作者认为,朱熹的文学方面的成就之所以被人们所淡忘,与他在哲学上的贡献比文学更大以及被统治阶级所利用等有关。为此,朱熹的文学成就被理学宗师的崇高地位所掩盖。(见该书的“前言”部分)
[18] 李泽厚《华夏美学》(《美的历程》安徽文艺版,第382-383页)
[19] 韩经太. 理学文化与文学思潮[M]. 北京:中华书局.1997. 第47页。
[20] 关于苏轼派别的归属问题,一直有争议。不过,苏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导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因此,石训等著的《中国宋代哲学》[M]就将苏轼的哲学归之为“理学篇”(当然,这里的“理学”是狭义的)。这里打破了传统按地域、姓氏等因素为学派命名的方式,而更注重学理之精神,是更符合历史事实的。
[21] [清]黄宗羲.宋元学案·卷四十八[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第1495页。
[22] 对于宋明理学的学理及其发展态势,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我认为,就理学的发展来看,应以朱熹为基准。朱熹整合晚唐以降的理学思潮(气本体、心本体、理本体)建构起了“理气不离不杂”“心与理一”“心统性情”的庞大而又充满尖锐矛盾的理论体系。正是由于这一体系中存在的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开启和导引着明中期的阳明心学及晚明自然人性论思潮,明清之际王夫之以气本体整合理学之逻辑,以及清代朴学之兴盛。无论是王阳明的心学,还是王夫之的气学都没有真正达到朱熹学术之圆融。在朱熹这里,“理”、“气”、“心”是融为一体的。关于这一点蒙培元先生在其《理学的演变》[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中有所论述。这就说明,朱熹经王阳明之转向到王夫之之学术,虽日益完善成熟,但并没有构成一个所谓的“圆圈”。真正要说“圆圈”,从朱熹经王阳明等到刘蕺山才是一种合乎理论逻辑的“圆圈”。但这一“圆圈”并没有完成。关于这一点,张立文先生在《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人道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中有论述。正因为如此,朱熹没有真正的学术继承人,其学术思想真意也没有被发扬光大。我想这就是牟宗三才将朱熹判为“别子为宗”而又始终是语焉不详的真正缘由吧!(见《心体与性体》[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宋明的整个美学趋势也基本上如此。朱熹的美学、王阳明的美学以及王夫之的美学及其三者在艺术领域的深远影响是宋明(清)美学的日益走向成熟的时代精神底蕴和标志,也是中国古典美学成熟的标志和高峰。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23] 关于中国古典的性质,美学界有一定分歧。我比较赞同将其界定为价值美学、人生美学等。
[24] [唐]柳宗元.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J]
[25] 张岱年. 大纲[M]. 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82. 第165页。
[26] 皮朝纲主编. 与生存——中国传统美学的人生意蕴及其现代意义[M]. 成都:巴蜀书社. 1999. 第28页。
[27] 参见李泽厚、刘纲纪主编. 中国美学史(第一卷)[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第33页。
[28] 无论是从文字学上看,还是从现实生活而言,对于中国人来说,“善”与“美”是互通合一的关系。
[29]; [明]王艮《乐学歌》[J],见[清]黄宗羲. 明儒学案[M]. 北京:中华书局. 1985. 第718页。
[30] 关于《论语》[M]中“悦”与“乐”及其“情感本体”等精彩阐述,可参见李泽厚. 论语今读.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8. 第27-30页。“乐感”见于李泽厚.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4. 第304页。
[31] [宋]周敦颐. 通书·颜子第二十三[M]. 见[清]黄宗羲. 宋元学案[M]. 北京:中华书局. 1986.第490页。
[32] 参见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五册)[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8. 第66页。
[33] 张岱年. 中国哲学大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 第551页。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