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会建构主义以其激进的姿态向科学哲学(4)
2013-09-06 01:12
导读:总之,20世纪70年代布鲁尔提出了强纲领之后,标志着科学哲学出现了社会学转向,传统的科学哲学也碰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应该承认强纲领的工作
总之,20世纪70年代布鲁尔提出了强纲领之后,标志着科学哲学出现了社会学转向,传统的科学哲学也碰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应该承认强纲领的工作是值得肯定的,这主要因为它突破了传统哲学预设的自然科学知识内容不可被社会学家碰的禁区,打开了科学知识的“潘多拉盒子”,打开了科学知识的广阔的社会与文化的分析语境,正确地看到了社会与文化因素是真理不可或缺的一种组成部分。但是,它夸大社会因素的作用,认为社会因素是首要并且是决定性因素,而自然科学知识是科学内外的人们社会交往的产物,科学知识是由人们借助于权力与修辞手段社会性建构出来的;在这建构过程中,自然界只起很小的作用或者几乎不起任何作用。这种贬低甚至完全忽视自然界作用的做法,就切断了知识与物理世界的联系,显然消解了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真理性,也没有给科学的内在逻辑留下位置。正如曹天予所指出的那样:“在对科学知识的实际产生和演化过程的分析中,一旦自然状态的基本作用被社会语境所取代(在这种社会语境中研究资源以一种特定方式被分配),那么一些认识论术语,诸如实在论和相对主义,应该相应地用社会术语所取代(诸如由某些研究资源支持的最容易得到的证据等)。而这必然导致去消解科学的合理性思想,而科学合理性思想是不可分割地与揭示自然奥秘联系在一起。”[12]因此,对科学哲学中传统问题的探讨,我们不光要重视社会维度,也要更重视自然维度,不能顾此失彼。当然,我们也不赞同科学哲学中的反映论传统,我们应该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表征走向干预。这种实践的科学观它包容了诸如自然与社会、理性—非理性、主观—客观、主体—客体、物质—精神、可说—不可说等一系列矛盾的辩证运动,实践范畴因而具有不可还原性和不可分解性的过程客观性。科学实践中所融入的所有的异质性的文化因素都在实践的开放性过程中历史性地注入科学实践的过程,并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制造出科学。这一过程并不是把某些因素强行地化归为单一要素(如化归为自然,或化归为社会),而是一种辩证的综合,科学是在各种异质性要素的辩证的综合的语境之中突现出来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参考文献:
[1]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M].伯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78.
[2]拉里·劳丹.进步及其问题[M].方在庆,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3]SMITH W N.The rationality of science[M].Bost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81:238-257.
[4]大卫·布鲁尔.知识与社会意象[M].艾彦,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7.
[5]BARNES B,BLOOR D.Relativism,rationalism and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M]//HOLLIS M,LUKES S.Rationality and relativism.Oxford:Blackwell Press,1983:29-30.
[6]HOLLIS M.The social destruction of reality[M]// HOLLIS M,LUKES S.Rationality and relativism.Oxford:Blackwell Press,1982:69.
[7]LAUDAN L.The peudo瞫cience of science[M]// BROWN J R.Scientific rationality:the sociological turn.Holand:D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84.
[8]BLOOR D.The strength of the strong programme[M]// BROWN J R.Scientific rationality:the sociological turn.Holand:D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84:84.
[9]SEAGEL H.Justification,discovery and the naturalizing of epistemology[J].Philosophy of Science,1980,47:297-332.
[10]SLEZAK P.Bloor's Bluff[J].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1991,5(3):241-256.
[11]COLLINS,HARRY.Change order:replication and induction in scientific practice[M].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2:144.
[12]曹天予.社会建构论意味着什么:一个批评性的评论[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4(4):1-9.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