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自1895年经卢米埃尔兄弟之手问世以来(2)
2013-09-07 01:05
导读::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回旋 电影是万象汇聚的物态,物象在其中循环往复,自然界中播撒的种子总归希望得到回执的硕果,电影自身也同样遵循着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回旋
电影是万象汇聚的物态,物象在其中循环往复,自然界中播撒的种子总归希望得到回执的硕果,电影自身也同样遵循着这种无形的潜在规律。零零总总的影像相互撞击在给我们带来视听震撼的同时,也希望我们给予影片相应的回馈。当然,就人们现有的欣赏水平来说,不可能做到殊途同归。但是在影像分合之须臾,我们作为个体不难借机窥探一斑。所以影视制作者们的主观能动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果实的丰硕与否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这种形式上的回旋并不意味内容上的简单往复堆砌,更不意味着同一物件去,相同物件回的无序物力运动,它的运动转移的过程中,包含了量变甚至质变的因素,当感官冲击与观众达成某种共识的时候,创作者不仅把自己对事件乃至宇宙的思辨意识传递给受众,更是从受众的反馈中提升认识,步入更深层级的审美神思。想达到这种即来且往的艺术效果,并使传授二者都能获得排出一切困顿的豁然之灵运,我们就不得不在眼界上有所拓宽,在能引起回旋的因素上下点功夫。
其一,生命:流动性徘徊交融
想要在电影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表现或再现出人类如此难预测的内心世界,如果电影工作者只是沉浸在肤浅不定的表象世界,那么我们可以预料他们将很难有所作为。正如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说的那样:“人类的内在生命存在着某些真实的极其复杂的生命感,它们互相交织在一起,不断地改变着走向、强弱和形态,它们毫无规律的时而流动,时而凝止,时而爆发,时而消失,对于这样一种内在生命,语言是无法忠实地再现和表达。”5正是因为从影人能够深入到素材本身,吸收它,消化它,提升它,与人性中最本源的也是最重要的生命认同交融到一起,创造出一种直接的具象审美体悟和间接的抽象美学思维。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观赏者在方寸荧屏间赏析艺术作品,在流动的声画节拍中寻求自身灵魂的诉求和安详,在主人公恰如其分的表演中与人物进行间隔的对话,满足大众获知求变的渴望,达成对同一事物的认知。例如我们观赏张艺谋的《活着》,对物件细节总有种知晓在心口难明的味道,文艺美学中讲求对文字背后的内视性,在电影美学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说法,当葛优扮演的“富贵”从战场回家看到烧水的妻子时,导演有意的用溢出的开水,代替了爱人相见的悲喜融合。从死亡的阴影丛中回归故里,还能看到战乱下依旧鲜活的妻子女儿,还有什么能比水的汩汩流淌更能替代这种感情的热烈?此时的观者怎能再把自己局限在主人公“富贵”的命运起承上?他们会不自觉地与导演所创造的画面一起,审时度势的框定出“自我”在回归主人公同一时代时的缩影。中国影人初期著名的代表作品《小城之春》,为我们创造出山水画中的意境效果:断壁残垣,破碎的城墙,单是看到这些萧索的画面我们就不由地把自己融入到那个时代的印迹里,历史的厚重感在寂寥的声画语言中凸现。善良,懦弱,不能阻挡心中封建的束缚,青春的梦想就在缓缓的、无声的现实中逐渐逝去,相知相恋的人只能在断壁上幻想着另一个世界。与单纯强调史诗性的悲天悯人相比,百姓大众肯定更容易接受涓涓溪水式的情感意识注入。导演运用内视手法把外在范围当时当地的时空关系,在象性思维层面上扩展为一个时代的中国大陆。
其二,党派:政治化摆钟效应
如列宁所说:“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我们是最重要的”。作为一个政派领袖,说出这样的话自然有其道理。电影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充当了政治图腾的作用,编导者主观臆断,在影片中滥用政治话语权的现象也不难发现。各方政党利益上盘根纠错,观念上各怀己见,意识形态上争论不休,都妄图在电影中人为的灌输各给受众自我的意志。但电影是个神妙的舞台,它能给与你什么,就同样能毁掉什么。德国著名女纪录电影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Leni Riefanstahl)拍摄的《意志的胜利》本意是在希特勒的资本协助下鼓吹法西斯正在进行着“上帝的意志”,她也的确在某段时间内达到了拍摄的目的,汇集了大批希特勒的狂热追逐分子,连导演本人也成为纳粹的“美”的诠释者。但谁能想到反战国家的艺术工作者用同样的影片素材,不同的剪辑手段把影片重新解构,召唤了众多与纳粹同归于尽的爱国志士。虽然影片中的政论化因素不可谓不强烈,但却无法摆脱政治在受众心里的摇摆效应。观者有其各自的生活背景和心念构成,而电影编者或多或少的都要与一定的时代政治目的相关,如康德所说“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即使渗入极微小的利害关系,都具有强烈的党派性,就不是纯粹鉴赏判断。”要做到完成意义上的客观公正,摆脱政治束缚,浸入到美学概念意境的享受里,就“要在鉴赏中做个评判者,就不应从利害的角度关心事物的存在,在这方面应抱淡漠态度。”6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其三,运动:螺旋式节奏音韵
万事万物都在不断运动变化当中,影像更是如此,Movie本身就是moving picture的缩写,现在时态的运动意象不言自明。24格/秒定义的影片播放模式亦是动态的完美体现。蒙太奇,长镜头,在内与外,显与隐的交互中传递出电影奇妙的深层美学样式,它把宇宙中几近所有的美的形式囊括在内。导演们喜欢在影片中营造浪漫温馨的氛围,那么带有弧度的线条就必不可少。圆形,曲线,这最完善的美都包括在了螺旋——这富含
音乐性节奏的图形内。尽管有曲折,有反复,但是上升的势头不会改变,艺术家们对它的追求永远不会懈怠。同时,我们当然也不能忽视观众的运动状态,电影中的“象征将现象改造成一种观念,观念又变成意象,这促使观众在意象中无限的运动着,并且不可捉摸。”7变化着,蠕动着,闪念而逝的情绪与我们感性思维方式保持着密切的联络,某种程度上甚至与心理的知性相辅相成。“观众在平面的银幕前可以感知到三维空间的效果,在逐格拍摄的静止图像连接中看到运动的影像,这些都是作为主体的人对于不同元素的心理投影”。8动者有种不可名状的吸引力,在等待中迎接美的体验的降临。譬如美国好莱坞影片《生死时速》,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让坐在银幕前的观众心随其动,紧张,晃动,刺激,一切能够投射出动感的因素无一例外的在影片中震撼出场。垂直,横向,三维,平面,感官调动的背后是我们内心与其同构异质的归属感,以及跟随图像万千变换的视觉满足感。
热爱电影的人永远不会因为电影一时的沉沦而放弃理想,美学是阐释和注解电影鉴赏的最佳途径。研究电影美学过程中的语词关联,让我们揭开表象背后的层层迷雾,深入影像本质寻求艺术道路的真谛。一切皆有我心,心到意象到,理顺错综复杂的艺术感悟只是时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