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古琴,中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4)
2013-09-18 01:27
导读:3、修习过程枯燥而磨炼心志; 首先,修琴需先修心、修德,没有心之悟,道之得,难以达到更高的境界。也就是说,在古代先哲那里,习琴操缦的主要目的
3、修习过程枯燥而磨炼心志;
首先,修琴需先修心、修德,没有心之悟,道之得,难以达到更高的境界。也就是说,在古代先哲那里,习琴操缦的主要目的是成君子之德,而不是学会一门艺术技巧。习琴只是手段和过程,修身养性才是目的。琴史上许多著名的典故,都说明了这个道理,姑且举最为人们熟悉的习琴的故事来看。《韩诗外传》(《史记》中也有同样记载)中说:“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而不进,师襄子曰:‘夫子可以进矣。’孔子曰:‘丘已得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夫子可以进矣。’曰:‘丘已得其数矣,未得其意也。’有间,复曰:‘夫子可以进矣。’曰:‘入已得其意矣,未得其人也。’有间,复曰:‘夫子可以进矣。’曰:‘入已得其人矣,未得其类也。’有间,曰:‘邈然远望,洋洋乎,翼翼乎,必作此乐也。黯然而黑,几然而长,以王天下,以朝诸侯者,其惟文王乎。’师襄子避席再拜曰:‘善!师以为文王之操也。’故孔子持文王之声,知文王之为人。师襄子曰:‘敢问何以知其文王之操也?’孔子曰:‘然。夫仁者好韦,智者好弹,有殷懃之意者好丽。丘是以知文王之操也。’传曰:闻其末而达其本者,圣也。”[49]孔子习琴由得其数、到得其意,进而得其人、得其类的过程,就是古代贤哲修身悟道的过程。;
其次,古琴易学而难精,非长年累月修炼,难以达到高的境界,也难以达成修身养性的目的;修炼过程较枯燥,不能急于求成,正是磨炼心性的好方法。《列子·汤问第五》中记载的师文向师襄习琴的故事很能说明问题:“匏巴鼓琴而鸟舞鱼跃,郑师文闻之,弃家从师襄游。柱指钧弦,三年不成章。师襄曰:‘子可以归矣。’师文舍其琴,叹曰:‘文非弦之不能钩,非章之不能成。文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声。内不得于心,外不应于器,故不敢发手而动弦。且小假之,以观其所。’无几何,复见师襄。师襄曰:‘子之琴何如?’师文曰:‘得之矣。请尝试之。’于是当春而叩商弦以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召南吕,凉风忽至,草木成实。及秋而叩角弦,以激夹钟,温风徐回,草木发荣。当夏而叩羽弦以召黄钟,霜雪交下,川池暴冱。及冬而叩征弦以激蕤宾,阳光炽烈,坚冰立散。将终,命宫而总四弦,则景风翔,庆云浮,甘露降,澧泉涌。师襄乃抚心高蹈曰:‘微矣,子之弹也!虽师旷之清角,邹衍之吹律,亡以加之。被将挟琴执管而从子之后耳。’”[50]可见师文为了达到那种春夏秋冬皆能令草木生辉,万象蓬勃,充满生机,出神入化的境界,经历了三年不成章的痛苦,更经历了掌握了技术之后磨炼心性的过程,因为其志所在乃内得于心,外应于器。;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第三,习琴操缦过程中需凝神静气,疏瀹五脏。为了成就高尚的琴德,体味至上的琴境,从而把握深奥的琴道,达成完善的人格,也为了使习琴与操缦的过程更臻于的境界,在这个过程中还必须遵从与审美的规律。其中首先应该注意的是保持一个“涤除玄览”的审美心胸,也就是要扫除心中的凡尘琐事,凝神静气,情志专一,如此才能进入琴境。这一点也很受历代琴学家的重视。明代汪芝《西麓堂琴统》曰:“鼓琴时,无问有人无人,常如对长者,掣琴在前,身须端直,安定神气,精心绝虑,情意专注,指不虚下,弦不错鸣。”[51]明代《太古遗音》中也有:“神欲思闲,意欲思定,完欲思恭,心欲思静。”[52];
强调习琴操缦时的虚静心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与艺术创作与审美规律相一致,这一点从老庄开始一直是中国古代非常强调的,这里不多赘言。其二,是因为古琴演奏技巧相对比较复杂,既要注意指法的准确,左右手的配合,又要注意演奏的力度、节奏,更重要的是要根据琴曲的主题结合自身的体会准备地表达情感。如果心存杂念,思虑重重,不能集中精神,往往连基本的指法也会出错,更何谈进入精妙的琴境,体悟高深的琴道。如薛易简《琴诀》曰:“鼓琴之士志静气正,则听者易分;心乱神浊,则听者难辩矣。”[53]其三,是因为操琴的目的在于体味审美意境与修身养性,心绪烦乱,功名利禄恰恰是最大的妨碍,所以习琴操缦之人首先就要有意识地克服这一点。成玉磵《琴论》中讲到:“至于造微入玄,则心手俱忘,岂容计较。夫弹人不可苦意思,苦意思则缠缚,唯自在无碍,则有妙趣。设者有苦意思,得者终不及自然冲融(容)尔。云‘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故弹琴者至于忘机,乃能通神明也。”[54]能够做到忘心机,就能够通神明。;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1];朱长文《琴史·卷二》,见《琴史·外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839-15页。;
[2];同上。;
[3];同上。;
[4];朱长文《琴史·卷一》,见《琴史·外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839-3页。;
[5];徐上瀛《溪山琴况》,见《中国历代美学文库;明代卷下》,高等出版社2003年版,第266页。;
[6];王善《治心斋琴学练要》;
[7];桓谭《新论》,见《中国历代美学文库;秦汉卷》,出版社2003年版,第318页。;
[8];同上,第319页。;
[9];蔡邕《琴操》,见蔡仲德编《中国美学史资料注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389页。;
[10];刘籍《琴议篇》,见部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古代音乐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第250页。;
[11];司马承祯《素琴传》,见蔡仲德编《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651页。;
[12];刘向《说苑·修文》,见《中国历代美学文库;秦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80页。;
[13];刘籍《琴议篇》,见《中国古代音乐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第249页。;
[14];扬雄《琴清英》,见《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文·卷五十四》。;
[15];朱长文《琴史·卷六·叙史》,见上海古籍出版社《琴史·外十种》1991年版,第839-68页。;
[16];徐祺《五知斋琴谱》,见《续修四库全书(1094)子部艺术类》,第638页。;
[17];程允基《诚一堂琴谱》,见《琴曲集成》第十三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53页。;
[18];薛易简《琴诀》,见《中国历代美学文库;隋唐五代卷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64页。;
[19];桓谭《新论》,见《中国历代美学文库;秦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18页。;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20];嵇康《琴赋》,见《中国历代美学文库;魏晋南北朝卷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