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人类现象是物理现象的高级表现形式(4)
2013-10-04 01:12
导读:2、有序化能量有一个最基本的特征,那就是目标性。不同的主体有着不同的目标性,同一事物对于不同主体将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因此要确定事物的价值
2、有序化能量有一个最基本的特征,那就是目标性。不同的主体有着不同的目标性,同一事物对于不同主体将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因此要确定事物的价值,必须首先确定主体。
3、由于主体的目标性不仅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且随着主体内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要确定事物的价值,还必须确定环境条件和主体的内部状态。
4、由于有序化能量的计算是以“标准有序化能量”为基本尺度,同一事物的价值会因选取的标准有序化能量不同而得出不同的数值,因此要确定事物的价值,还必须确定“标准有序化能量”。
综上所述,负熵与价值虽然都是推动主体有序化发展过程的动力与源泉,但它们并不是等价的,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其联系主要表现在:负熵所对应的能量形式(即负熵能)是价值的最基础形式,价值是负熵能的发展形式,是广义的负熵能。其区别主要表现在:
1、度量单位不同。负熵的度量单位是“焦耳/开”,价值的度量单位是“焦耳”,只有负熵能与价值有相同的度量单位。
2、负熵考虑的只是能量交换对主体有序化的影响程度,价值不仅要考虑能量交换,而且还要考虑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对主体有序化的影响程度。
3、负熵往往是单一形式和单一层次的,而价值是多形式和多层次的,根据对负熵能进行替代、补偿、加强和扩展时的不同方式,价值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且每一基本层次的价值又可有多种具体形式。
4、负熵只反映了对主体有序化过程产生直接影响的那部分能量,而无法反映产生间接影响的另一部分能量。负熵概念使人们只能认识到怎样才能有效地接受能量的作用,而价值概念使人们能够认识到怎样才能有效地利用能量和驾驭能量。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总之,价值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广义负熵所对应的能量(即广义负熵能或广义有序化能量),而不是广义负熵,更不是负熵。
七、价值的物理学定义向社会学定义的拓展
然而,从物理学角度所定义的“价值”概念是否与从社会学角度所定义的“价值”概念相一致?也就是说,物理学意义的“价值”是否与社会学意义的“价值”相吻合?这关系到以上所研究的“价值”的物理学定义是否科学的大问题。
食物能量(即食物中所含有的生物化学能量)是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有序化能量。可以证明:所有形式的价值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详见拙文“所有价值的统一度量”)。
不难发现,无论是物质的价值还是精神的价值,无论是社会的价值、集体的价值还是个人的价值,无论是经济的价值、
政治的价值还是文化的价值,人类的一切价值都可分为劳动价值与使用价值两种基本类型,而使用价值可分为生产资料使用价值与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两大类。
1、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详见拙文“使用价值的层次结构及其逻辑关系”)。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温饱类、安全与健康类、爱与尊重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使用价值。(一)温饱类使用价值是以食物中所含有的生物化学能量为核心内容,其它生命元素(如空气、水、阳光、温度、盐、微量元素、营养物质等)在一定限度上的缺失都可以通过添加相应的食物能量来进行替代和补偿;相反,这些生命元素在一定程度上的增加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减少食物能量的消耗。也就是说,除了食物能量,其它生命元素的使用价值都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即所有温饱类使用价值都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二)安全与健康类使用价值的客观目的,主要在于提高人的“自然生命”的安全性,降低人的自然生命失效率,最终在于直接或间接地提高温饱类使用价值的实际使用效率,因此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三)爱与尊重类使用价值的客观目的,主要在于提高人的“社会生命”的安全性,降低人的社会生命失效率,最终在于直接或间接地提高温饱类、安全与健康类使用价值的实际使用效率,因此也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四)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使用价值的客观目的,主要在于提高人的“理性生命”的安全性,降低人的理性生命失效率,最终在于直接或间接地提高温饱类、安全与健康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使用价值的实际使用效率,因此也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2、劳动价值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详见拙文“劳动量的全新度量方法”)。劳动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它是劳动者本人在劳动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使用价值,即劳动力这种特殊事物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它的产生和转化过程是:劳动者在消费阶段通过消费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以后,并将其通过转化为劳动潜能;在劳动阶段通过劳动将劳动潜能释放出来,并将其转化为劳动价值;在生产阶段通过与生产资料产生相互作用,并将其转化为产品的使用价值。劳动价值的大小可以采用“社会必要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进行度量,因此劳动价值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即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
3、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详见拙文“价值的两种基本形态”)。在一般生产系统中,投入的生产要素可分为生产资料(包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两大类,其中生产资料主要表现为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劳动力主要表现为劳动价值,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客观目的在于替代、补偿、加强和扩展劳动价值的功能作用,两者在信息的驱动下产生相干作用和协调作用,从而形成价值增长,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在生产系统的均衡状态下与等量的劳动价值具有等效的价值增值效力,因此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劳动价值,即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
总之,任何形式的价值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有序化能量(即标准食物能量),由此可见,社会学意义的“价值”概念与物理学意义的“价值”概念完全一致,价值的物理学定义完全符合价值的社会学定义。
八、物理学价值定义的理论意义
从物理学角度定义价值,这是价值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整个社会科学的一次重大变革,其主要的理论意义是: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1、实现了价值理论的统一化、数学化和自然科学化。目前的
哲学、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价值工程学等学科对于“价值”的理解各执一端,其度量方式、度量标准与度量单位也有重大差异。例如:在价值哲学或哲学价值论中,价值所表示的主要是社会功能等,其大小用“真善美(或假丑恶)”的程度来衡量;在政治经济学中,价值所表示的是商品中凝聚的人类一般劳动量,其大小用劳动者生产该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在经济学中,价值所表示的主要是商品的生产费用或劳动成本,其大小用商品在生产、交换和消费时所耗费的货币量来衡量;在价值工程学中,价值所表示的是“功能与成本的比值”。而且,在同一社会学科的价值理论中,也往往存在着严重的内部矛盾与冲突,有着众多的学术派别。例如,在哲学价值论中,根据观察角度的不同,有主观价值论和客观价值论之分;根据研究出发点的不同,有人本价值论和进化价值论之分;根据价值属性的不同,有属性价值论和关系价值论之分;根据价值的决定因素的不同,有主体价值论、客体价值论、两因素价值论和三因素价值论之分。在数学化程度上,除了经济学和价值工程学,其它学科的价值理论几乎没有采用数学分析手段,这在根本上决定了它在实际应用上的局限性。从物理学角度定义价值,就可以把价值理论建立在物理学基础之上,就可以顺利实现价值理论的统一化、数学化和自然科学化,许多重大的理论争议就会自然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