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兼评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与世界学说 ;;;【提要

2013-10-02 01:14
导读:哲学论文论文,——兼评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与世界学说 ;;;【提要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兼评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与世界学说
  

——兼评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与世界学说

;;;【提要】本文对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进行了深入挖掘,提出生活世界具有主体性特征和人性化特征。通过考察胡塞尔的科学学说及其对“科学危机”的提出和解决,作者认为重视生活世界是胡塞尔的一个富有启发性的思想。面对当代的技术危机和生活危机,作者从维护生活世界的角度提出了几点看法。;

;;;;;【正文】近区别于古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近现代社会具有“生活-科学-技术-生活”这样一个巨大的双向动态循环结构。这一结构承继着近代科学的诞生而初具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近现代的社会运转中日益凸显并逐步取得规范社会走向的支配地位。在这一开放的循环圈中,生活既是科学与技术的发源地,又是其归宿。这一循环保持动态平衡已成为近现代社会良性运行所不可或缺的条件,而这一循环的内部失衡往往导致近现代社会特有的危机:科学危机、技术危机和生活世界危机。在千年交替之际,人类社会再次步入大变革,席卷全球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重塑着社会结构。反思生活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在今天比在以往任何时代都具有更为紧迫的意义。;

;;;;;    1 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概念最先由胡塞尔提出。胡塞尔设置了三条通往其先验现象学的道路,分别是心的道路,笛卡尔的道路和经由生活世界的道路。可以说,生活世界学说的提出是其先验体系自身完善的需要,即以生活世界为起点最终走向先验的绝对意识。但是,不可否认,生活世界学说的提出也是他出于浓烈的现实关怀而作出的对当时欧洲科学危机的回应。他企图通过返回生活世界而找回科学的意义基础,以此来解救欧洲的科学危机、文化危机和人性危机。;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胡塞尔未曾给出过“生活世界”的确切定义,为此我们只能通过考察他对这一概念在各处的运用来把握其内涵。在这方面,张庆熊先生和倪梁康先生各自作出了有益的归纳。;

;;;;;张庆熊先生认为胡塞尔是在以下三种意义上使用“生活世界”概念的。(1)“狭义的生活世界概念”,“它指日常的、知觉给予的世界”。(2)“作为特殊的世界的生活世界概念”,“人们各自的实践活动的地平圈是人们各自特殊的生活世界”。(3)“广义的生活世界概念,指生活世界统一各个特殊的世界”。[1];    ;【】;

;;;;;1张庆熊,《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与胡塞尔的现象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P119-120。;

;;;;;2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三联书店,1994年,P131-132。;

;;;;;3李河译,(荷)泰奥多•德布尔著,《胡塞尔思想的》,三联书店,1995年,P380。;

;;;;;4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P60。;

;;;;;5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P71。;

;;;;;6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P44。;

;;;;;7李河译,(荷)泰奥多•德布尔著,《胡塞尔思想的发展》,三联书店,1995年,P216。;

;;;;;8李河译,(荷)泰奥多•德布尔著,《胡塞尔思想的发展》,三联书店,1995年,P216。;



;;;;;9李河译,(荷)泰奥多•德布尔著,《胡塞尔思想的发展》,三联书店,1995年,P216。;

;;;;;10李河译,(荷)泰奥多•德布尔著,《胡塞尔思想的发展》,三联书店,1995年,P411-P415。;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11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P116。;

;;;;;12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P57。;

;;;;;13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P63。;

;;;;;14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P63。;

;;;;;15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三联书店,1994年,P135。;

;;;;;16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P64。;

;;;;;17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P5。;

;;;;;18李河译,(荷)泰奥多•德布尔著,《胡塞尔思想的发展》,三联书店,1995年,P494。;

;;;;;19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P70。;

;;;;;20E•胡塞尔著,吕祥译,《现象学和哲学的危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P63。;

;;;;;21E•胡塞尔著,吕祥译,《现象学和哲学的危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P106。;

;;;;;22汪成为:《灵境技术与人机和谐仿真环境》,《机与发展》,1997年第一期。;

;;;;;23汪成为:《灵境技术与人机和谐仿真环境》,《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97年第一期。;

;;;;;24王寿云、汪成为等著,《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P191。;

;;;;;25马先林等:《协同工作的人与人交互界面》,《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97年第九期。;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6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P6。;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上一篇:提要 :佛教的时间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循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