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节日"将时间的奥秘向我们敞开。北大百年的(2)

2013-10-16 01:17
导读:; ; ; ;在漫长的两年多的时间中,他终于以顽强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学术态度完成了一部三十多万字的博士论文。当沉甸甸的论文送到每一位评委手中的时

; ; ; ;在漫长的两年多的时间中,他终于以顽强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学术态度完成了一部三十多万字的博士论文。当沉甸甸的论文送到每一位评委手中的时候,我们感到它不仅仅是知识所煅打成的思想链条,而更是一份学者的心灵史的展露。于斯,我明白了"向死而生"的全部含义,并通过它本质直观到我们很多人存在的苍白。
; ; ; ;这篇以生命煅铸而成的论文,显示了作者对"宇宙时间"和人的生命"存在时间"以及"诗学时间"总体解决的雄心。他在发现了宇宙时间的由过去向未来的矢量和人的时间过去、现在、未来的三维结构以及诗学的再现、在场和解构的三者的"隐喻体系"关系后,揭示了人类时间体验和体验的神秘关联域,进而对经验-回忆、在场-叙事、空无-拼接模式作了精彩的描述,对诗学符码和隐喻体系的揭示为文学本体论的建构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 ; ; ;正如作者所说,过去时间与再现诗学、当下时间与在场诗学、时序消解与解构诗学成为诗学与时间关系的三种基本模式。各种既有的诗歌存在,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隶属于这三种模式之一种,而每一种时间观念背后,都有一套独特的隐喻体系。通过这种对时间的解析,将对解决文学本体论问题作一种深入性的探索。论文对"过去时间与再现诗学"的论述中,从诗学与主体存在状态以及自我关系出发,强调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诗学与时间的关系都表现为"过去时间"模式,即回忆、经验对人的思维和想象的驾驭。因此,回忆、记忆以及时间的经验模式成为再现诗学的根本精神,由此可回溯到宇宙精神,回溯到一切生命的源头,回溯到时空起源的混沌状态或世界本源的理念,从而为时间的秩序作出了一种理性的规定。这一诗学观了西方文学两千年。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 ; ; ;而在作者看来,"时间"观与人的存在的在场、境遇和艺术的时间的编码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中编"当下时间与在场诗学"中,认为从现象学的"回到事物本身"即回到生命时间的当下状态去把握永恒,因此,这种诗学可称为"在场诗学",即强调主体的时间体验的诗学。这种时间体验不仅表现在个人的境遇、阐释的循环和话语的时间性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理解的时间性、情态的时间性、沉沦的时间性、死亡的时间性以及体验的永恒和瞬间性上。正是这种时间编码使得体验永恒和永恒碎片的瞬间,成为现代诗人心目中一种撕扯灵肉的内在张力。
; ; ; ;而对于时间的第三维──面向未来的时间,作者以为,是"时序坍塌的解构诗学"。它一方面表现在"时间的终结"和对"差异性"的强调,另一方面表现为时间即"无人的时间"转换成空间。在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时间观之间出现了裂痕和鸿沟,出现了时间链条的拆解,因此,后现代的时间是一种非时间化的拼接,是时间的终结即空间化和同态化。这一结果使得"所指"的内在时间深度消失,而无穷并置的空间碎片即"能指"在话语链中漂浮,这就是后现代的写作、存在和时空的状态。究极而言,时间是衡量人的生命存在价值的尺度,也是一种永恒"面向未来的时间"展开过程。    ;;;;;;三 ;未完成的结语

; ; ;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之前,惊悉北大一位二十几岁的博士生突发脑溢血死亡,在这之前,他已通宵达旦地工作了好几个星期,拼命攻读、拼命写作,已耗尽了他的心力。不是学术剥夺了他的生命,而是贫困剥夺了他的生命,他的生活仅维持在最低水准,导致他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
; ; ; ;当今,可以有人一掷万金,有人贪污受贿达几个亿,但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却仅有一点少得可怜的处于贫困线上的经费维系自己的基本生存,同时,还要省吃俭用去购买价格飞扬的学术书籍。所以在我看来,这位年轻的学者仍然属于我所命题的"学术与生命"之中"以生命告别学术"的类型。也许史成芳博士属于"生命与学术互换"或"生命作为学术的证明"的一个类型,那么这位更年轻的博士生却是"以生命告别了学术"。如果他的生活稍好一点,如果他生存的基本条件再高一些,如果他的病痛能够早一点得到人们的关注和关心,如果他不是如此通宵达旦地耗尽了自己生命的灯油,那么,我们可以想象,他的聪明、他的智慧、他对事物的洞悉,以及他的宽广的学术思辩能力,将使北大再增添一位优秀学者。然而,他死于生命的清晨和学术黎明之前。何其痛哉! ;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 ; ; ;我焦虑叹息的是,这一群所谓的"青年学者",有40多岁、30多岁、20多岁的,却是最年轻的在学术最艰难的时候最先离我们而去。也许,学者最大的错就在于没有预知却在"透支"着生命。
; ; ; ;因而,学者们更应该好好爱惜生命,因为生命是学术最基本的支撑,是保障我们学术之车能够飞驰起来的车轮。同时,我们仍然需要关注学术,因为作为学者,生命的意义就凝聚在不懈学术的思考中,也只有学术思考可以给无数的生命以更高层面的意义。生命与学术是一个永不可分的整体。 ;
; ; ; ;北大将步入它的百年诞辰。作为北大的同路人,作为北大中的一员,深深感到她的叹息和她智慧地预示的明天。但愿"向死而生"的学者们一切都会好起来,但愿"学术与生命"永远处于一种良性的互动之中,但愿"精神的魅力"永远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上一篇:这是一个老旧的话题了。你要再谈,未必出得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