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合(hypotaxis)与意合(parataxis)是对比语言学研究和(3)
2013-12-06 01:06
导读:因此推断,英语等西方语言在按照严格的“形式逻辑”演绎方式进行表述时,必然使用及依赖可表示各种逻辑关系的连接词,因而必然呈现出形合的外在特
因此推断,英语等西方语言在按照严格的“形式逻辑”演绎方式进行表述时,必然使用及依赖可表示各种逻辑关系的连接词,因而必然呈现出形合的外在特征。这种形合特征是西方民族“形式逻辑”式思维方式的必然结果和客观反映。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中国传统哲学上的整体观和汉语民族的综合性思维优势使汉语逐渐
朝着具有显著意合特征的综合性语言的方向发展,而西方的原子观哲学和分析性思维使英语
等西方语言朝着具有显著形合特征的分析性语言的方向演化。中西方在哲学观念上的差异是
形成各自对应语言形态特征差异的能动的理性根源。汉语民族的模糊性思维客观上要求其语
言在使用连接词或逻辑联结词时具有灵活、简约的特性,因而使该语言必然呈现出意合的特
征;而西方民族“形式逻辑”式的思维则客观上要求其语言在表述逻辑关系时必须依赖于语
言连接词或逻辑联结词,因而使其语言必然呈现出形合的特征。在英汉比较和互译时,译者
应自觉遵守两种语言各自的规律,以及注意两种语言各自迥异的外在特征。更重要的是,只
有透彻了悟中西方在哲学观及思维范式上的差异,才能更好地尊重中西各自的语言事实,深
入细致地理解和运用各自的语言。
值得注意的是,汉语并非绝对的意合,英语等西方语言也绝非纯粹的形合。意合与形合
均见于这两种语言。相比较而言,汉语意合重于形合而英语则形合胜于意合。同时还值得注
意的是,在探究汉语意合重于形合根源时尚有其他一些因素,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能触及,
留待另着他文予以探索。オ
参考文献:
Partridge,Eric. 玊he World of Words. London: Hamish Hamilton,1954.
刘宓庆,《汉英对比与翻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刘宓庆,“思维方式,表现法和翻译问题”,载杜承南、文军主编《中国当代翻译百论》,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
陆宗明,《汉语逻辑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罗素,《西方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申小龙,《中国句型文化》,沈阳: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申小龙,《语文的阐释》,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谢龙,《中西哲学文化比较新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郁慕镛、俞瑾,《形式逻辑纲要》,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张柏然、许钧主编,《译学论集》,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オ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