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形而上学”是从哪里来的,即“物理学之后”(2)

2014-01-20 01:57
导读:二 “猜想”是科学的起点 其实,起始于“猜想”的决非“哲学”一门科学,所有“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科学”,都经历过“猜想”这一发展阶段。这

   二 “猜想”是科学的起点
  其实,起始于“猜想”的决非“哲学”一门科学,所有“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科学”,都经历过“猜想”这一发展阶段。这是因为“猜想”本身既是“无”又不是“无”,既是“有”也不是“有”,它只是人们对于他们面前尚未认知的事物的“最初认识”。现代天文学,它的早期就是原始人类的“星象学”,人们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天上诸神的“启示”上,进而出现了最早的观察天象的认识活动;现代化学,也同样建立在人类早期的“炼丹术”、“炼金术”起点上,人们希望借助不同物质的冶炼,生产出能够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及无穷无尽的“财富”来,并因此开始了人类早期的化学试验。同样,现代物理学也是建立在早期的“猜想”的基础上的,早期的“原子论”显然不是建立在科学的观察的基础上,而是来自于“形而上学猜想”;而伽里略在比萨钭塔上做的“自由落体”的“科学试验”目的,就是为了否定了早期的“重的物体”总是做“下降运动”,“轻的物体”总是做“上升运动”“猜想”。至于,现代的生物遗传学就更是在早期的“遗传基因”的“猜想”基础上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甚至还为此经受了唯物主义对于它的唯心主义的污蔑与鞭挞。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说,“猜想”是一切“科学”发展之“母”呢?我看是可以的。我们完全可以说,没有了“猜想”,也就没有了科学的发现、发明,不仅过去是这样,科学今后的发展仍然是这样。
   三 “猜想”也是迷信的起点
  同样道理,“迷信”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也起始于“猜想”。不同的是,它所“关注”的那个“猜想”是一个人们“视线”之外的、“另一个世界”的“猜想”。这是一个为人们的“感性知觉”所“见不到”的那个,却又是一个完全合乎于“情理”的、“理想世界”的“猜想”。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如果说,“科学”起始于“猜想”,是因为“科学”建立在“猜想”的“否定”上,那么,“迷信”起始于“猜想”,则是因为它建立在“猜想”的“肯定”上,建立自己对于“猜想”的“执着”与“坚守”上,建立在人们对于这一“猜想”的不断发展上。
  于是,在“科学”的发展道路之外,又出现了一条从“另一个世界”出发的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这是一条从“另一个世界”的“猜想”出发,经由早期的“多神论”向后来的“一神论”发展,由早期宗教向后来的三大“宗教”的理论化、系统化的发展,以及其他宗教形态的不断出现,甚至邪教的出现的发展道路。
显然,这是一条与“科学”的“发展”根本不同的、水火不相容的另一类“发展”道路。因为“迷信”自身的“神圣不可侵犯性”,“猜想”自身也越发变得“神圣不可侵犯”起来了。因为“迷信”,人们将自己眼前的“世界”“一分为二”成了一个“二元化”的“世界”:一个是它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一个则是它们所争取实现的“理想世界”。
  与此相对应,人与人的“关系”也因为“两个世界”的“迷信”而“一分为二”、“二元化”了:同样生活在“现实世界”里的人们,一部分“人”因为能够“看见”“理想世界”,而成了能够将人们带进“另外一个世界”的“先知先觉”的“领路人”;另一部分“人”,则因为只能“看见”“现实世界”里的东西、而“看不见”“理想世界”而成了“后知后觉”的“人”。
也就是说,在“迷信”那里,“猜想”与“人”处在天然的不平等的关系中。“人”的一切行为活动必须服从“猜想”中“理想世界”的“行为规范”。人们将因为这一“行为规范”的“先天存在”而出现了事实上的“不平等”:一部分“人”因为能够将这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一“迷信”“进行到底”而成了这一“迷信”的“权威”及“卫道士”,而另一部分“人”则因为对这一“猜想”不甚了了,而在事实上成了前一部分“人”“拯救”、“解放”的对象了。如果说,在奴隶社会那里,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建立在一部分“人”对于另一部分“人”的人身占有上;那么,在“迷信”这里,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则来自于他们所“关注”的那个“理想世界”的“行为规范”。
  而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总是能够在“迷信”的“宗教”理论里,见到一大批愚昧无知、为各种“罪恶”纠缠在身“觉悟不高”的“群众”;总是能够见到一批急待“上帝”的“选民”带领进入天国、极乐世界、天堂的群众的原因了。
  其实,“猜想”因为“迷信”所出现的这一变化,与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里所描述的那个骗子的做法没有多少本质区别。骗子们正是抓住了人们对于“看不见”的“东西”的“迷信”,却又怕别人说自己“不聪明”的心理,虚构了并不存在的“皇帝的新装”,并因此制造出了笑话来。相反,小孩子没有这种顾虑,才最终戳穿了骗子的谎言。
  然而,“科学”的发展则与它完全不同,它永远建立在“猜想”的不断产生,又不断修正的基础上,通过“猜想”的不断“否定”,不断地推动“自身”向前发展。因此,在“科学”这里,人与“猜想”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猜想”可以因为它在认识发展中的起始地位,而成为人们必须经历的认识环节,也可以因为人们认识的发展而被人们否定而发生改变,并因此而带来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在科学这里不存在任何权威,也正是由此这一原因,人们才总是在“科学”的前进与发展中见到“长江后浪推前浪”不断向前推进的形式。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四 哲学的一半是“魔鬼”——从猜想走向迷信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确切地说,“哲学”的“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猜想”,与“宗教”的“另外一个世界”的“猜想”,在本质上没有多少区别。在“宗教”、“迷信”那里,人们只是虚构了一个超越感性的“理想世界”的“存在”;而在“哲学”这里,人们则是虚构了一个超越感性的“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存在”,“哲学”把“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理解为“物理学”的“本原的”、“真理的”存在。
而二千余年来的“哲学发展”,因此也就成了人们对于“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猜想”的认识上的发展。二千余年以来,在经历了“本体论”、“认识论”、“逻辑论”、“实践论”诸多“认识阶段”后,人们对于“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认识已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所谓的“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已经具体化成了决定着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绝对真理”、“世界观”的“东西”了;而此时的“哲学”似乎也由认识、研究“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科学”,变成了研究认识“一般规律”、“绝对真理”、“世界观”的“科学”了;成了一个不同于任何一门具体科学的、一般科学了。于是,人们对于“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猜想”的“迷信”,转而成了对“一般规律”、“绝对真理”、“世界观”的“迷信”。
上一篇: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决不像它表面上看 下一篇:摘 要:儒家思想具有“实用主义”的特征,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