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摘要:在西方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分析马克(3)

2014-01-25 01:29
导读:第三,柯亨的平等观点非常接近于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平等(equality of capabilities)观[15]。不过他使用了一个不同的名称,即中期福利(midfare)平等。

第三,柯亨的平等观点非常接近于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平等(equality of capabilities)观[15]。不过他使用了一个不同的名称,即中期福利(midfare)平等。这种中期福利既不是客观的物品(即资源),但它也不是人们消费物品最后所得到的感受(即福利或效用),而是一种介于资源与福利之间的东西,即中期福利。他与森的细微差别可以用婴儿的例子来加以说明。一个婴儿只要得到喂养,那么他能够得到中期福利,但他没有相应的可行能力。[16]

第四,在如何实现这种平等时,他不像罗尔斯那样,认为分配正义的对象只在于社会的基本结构,或者说根本制度[17]。相反,他认为我们同时强调两种东西:正义制度,以及在正义制度框架之内的个人选择。因此,除了强调我们要重视正义制度的建设之外,他还特别强调我们重视社会风尚的改造。换言之,他由最开初的完全专注于平等的事实基础,变到现在开始强调我们在道德上的改善,即认为平等是可以实现的,但不是必然的,其条件是我们要完成心灵的改造。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说,柯亨认为他与最初的立场几乎掉了个头,因为他现在在某种意义上回到了马克思所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了,即社会主义的实现不是不可避免的,而是需要我们去通过道德上的努力来实现的,因此也就要求我们在道德上的转变,从而更为接近他最初所嘲弄的基督教的观点了。


至此,自然而然的,我们会有一个疑问,这个时候的柯亨还能算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吗?对此,柯亨毫不犹豫,认为他是。他给出了两个理由[18]。

首先,他认为这是一个假问题。因为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另一种称呼,马克思与恩格斯明确地提出是要把社会主义作为一门科学,而不是宗教。因此这个问题就好象问一个物理学家,你还是加利略主义者或者牛顿主义者吗?我们知道,物理学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加利略以及牛顿,但是只有这样,它才忠实于他们所确立的那个传统。柯亨认为,只要马克思主义是作为一门科学而不是宗教,那么对它的超越就是必然的。只有宗教是无需超越的,因此问一个人是佛教徒还是基督教徒是有意义的。宗教的追随者,相信他们所信的教一劳永逸地揭示了真理,从不怀疑这点,更不会打算超越之。因此,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并不需要默守陈规,如果这样,事实上是破坏了马克思把社会主义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的根本精神。

其次,柯亨认为,一个人是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者),主要看他是否在从事如何超越资本主义这一伟大任务,如何以社会主义来取代资本主义。由此,柯亨认为,判断标准就在于我们是否在考虑有关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问题:第一个是设计问题:我们想要什么?我们想要何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社会?第二个是辩护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它?资本主义的毛病出在哪,社会主义的正当性又在哪?第三个是策略问题:我们如何才能实现它?

于我们而言,柯亨的分配正义观的这种转变,更重要的不是他的具体结论,甚至不是他的论证,最重要的也许是,科享作为一个真正的、真诚的马克思主义者,如何面对外部世界的挑战,如何面对理性本身,如何面对他自己的学术良知。尽管柯亨的观点有变化,甚至于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想没人会怀疑他的真诚与良知。他对于学术是如此的认真与执着,为了一个论证,甚至不惜花费数十年的时间。他在这种过程中所做出的思考上的挣扎,以及他在这种认真所执着中所取得的成就,即使并非十全十美,对当下的我们来说,特别是对于浮躁盛行、职业操守汲汲可危的中国学术界来说,不啻于一付清醒剂。

[1] Cohen, G.A.(1995), Self-ownership, Freedom, and Equal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3.

[2] Ibid., p.1.

[3] Roemer, E. John(ed)(1994), Foundations of Analytical Marxism, Vol.I,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Company, introduction, p.ix.

[4] Cohen, G.A (2000). Karl Marx’s Theory of History, Expanded edition, pp.xvi-xix

[5] Ibid..

[6] 诺齐克,罗伯特:《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 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66-67页

[7] Cohen, G.A. (2000) If You’re an Egalitarian, How Come You’re So Rich?,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hap 6.

[8] Cohen, G.A.(1995), Self-ownership, Freedom, and Equal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ap 5.

[9] 具体的论证,可以参见葛四友,“权利与资格”,《中国社会科学评论》,邓正来主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总第四辑。

[10] Larry, Temkin(1993)Inequali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13.

[11] G.A. Cohen, “On the Currency of Egalitarian Justice”, Ethics 99 (1989): 906- 44, p.916.

[12] Dworkin, Ronald (1981) “What is Equality? Part 2: Equality of Resources”,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Volume 10, Issue 4, 283-345

[13] Dworkin, Ronald (1981) “What is Equality? Part 1: Equality of Welfare”,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Volume 10, Issue 3, 185-246

[14] Arneson, Richard J (1989) “Equality and Equal opportunity for Welfare”, Philosophical studies 56: 77-93;也可参见葛四友,“论阿内逊的福利机遇平等观”,哲学研究,2004年第10期。

[15] Sen, Amartya (1979) “Equality of What?”, in Sterling M.McMurrin (ed), The Tanner Lectures on Human Values, Volume I, University of Utah Press 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220

[16] Cohen, G.A.(1993) “Equality of What? On Welfare, Goods, and Capabilities”, in Nussbaum and Sen A.K. (eds). The Quality of Life, Oxford: Clarendon Pres

[17] 罗尔斯,约翰:《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18] Cohen, G.A (2000). Karl Marx’s Theory of History, Expanded edition, pp.xxvii-xxviii.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上一篇:【内容提要】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转换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