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0世纪犹太神哲学语境中的关系概念——以马丁(2)
2014-02-14 01:27
导读:作为一个信仰者,布伯势必要论及他对犹太教一些问题的看法。他认为只有在“人际间”建立起直接联系的地方,神才能获得完满的实现,只有在“行动”
作为一个信仰者,布伯势必要论及他对犹太教一些问题的看法。他认为只有在“人际间”建立起直接联系的地方,神才能获得完满的实现,只有在“行动”(do)中,而不是在刻板的律法中,才能找到犹太民族真正的精神。布伯认为,对律法的真正确定必须扎根于对启示之事实的确信,律法只有在这种确信的支持下才具有宗教价值。然而,如果人们缺乏这种确信,他们对于律法的牺牲精神,无论是出于虔敬还是习惯,就失去了其宗教意义,并且也因此而失去了它特殊的神圣性。并且只有克服犹太民族的二元性达到统一性,犹太民族的精神才能得到更新。在这里,“统一性”和行动对应于“我-你”,“二元性”和律法对应于“我-它”。;
神是什么?是抽象的实在性还是真实的现实存在?是实践理性的预设还是道德义务的源泉?布伯告诉我们上帝集超越性与内在性于一体,他是具体的实在性,不是抽象的实在性。既然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无处不在的,布伯如何解释恶的存在呢?布伯用“上帝之蚀”概念解释说恶发生的时候,人和上帝“间际”发生了某种东西,上帝并不是不在场了。所以,布伯坚信弥赛亚会再次降临。这里具体的实在性和上帝在场对应于“我-你”,抽象的实在性和上帝之被遮蔽对应于“我-它”。;
由以上的行文,我们可以看出,布伯哲学中始终贯穿着他在《但以理》中就提出,在《我与你》中得到完整呈现的;“我-你”和“我-它”两种态度。以下我试着用图表的形式,按照这两种态度展现布伯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但以理》;实现的态度;指向的态度;
realizing;attitude;orientating;attitude;
《我与你》;“我-你”;“我-它”;
I-It;I-Thou;
《对话》;对话人生;独白人生;
life;of;dialogue;life;of;monologue;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人是什么》;“间际”关系的道路;集体主义或个人主义的道路;
the;way;of;“betweeness”;collectivism;or;individualism;
《距离与关系》;进入关系;原始地定于一定距离;
enter;into;relation;primal;setting;at;a;distance;
《人际间的元素》;“真实的”;“似是而非的”;
being;seeming;
《论犹太教》;统一性、重行动;二元性、重律法;
unity,;action;duality,;law;
《宗教与实在性》;具体的实在性;抽象的实在性;
concrete;reality;abstract;reality;
“上帝之蚀”;上帝永在;上帝之蚀;
presentness;the;eclipse;of;God;
思想转变;宗教经验是异乎寻常的;宗教即一切;
Religion;is;the;exception.;Religion;is;everything.;
由上面的演进我们可以看出,“我-你”、“我-它”这两种态度在布伯哲学中始终清晰可辨,而布伯对“我-你”所体现出的真正对话精神的赞同显而易见,所以至此,我们可以说,对话哲学贯穿了布伯思想的始终,而在现实生活中也贯穿了他的一生。需要指出的是,“我-你”与“我-它”并不是划开了界限分明的两个世界。只有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两重的,这个两重性贯穿整个世界,贯穿每个单独的人,贯穿人的每一个行动。我们可以说布伯是此岸(this-worldliness)的,这有两层含义:他只在现存的物理世界中寻找救赎,在此世中他发现人类的终极完善不是在孤独的沉思中,而是在积极地参与生活中。;
四、莱维纳斯;
尽管伊曼努尔·莱维纳斯(Emmanuel;Levinas,;1906-1995)不愿被称为犹太哲学家,但他仍对犹太传统作了一些,他与罗森茨维格和布伯的思想联系紧密,他直接论述了布伯的“关系”思想。;莱维纳斯认为布伯思想最引人入胜的地方之一在于他试着表明真理不是,言语不能用任何方式来概括真理,在某种意义上,真理比任何主观性都主观。“然而,布伯所说的真理与纯粹观念论者的真理观念不同,他的真理提供了通向比任何客观性都要客观的东西,即主体永远不能占有的完全的他者。”;莱维纳斯认为正是布伯哲学的这个方面接近于当代哲学思想的某些主要倾向。;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莱维纳斯认为,当代哲学的知识论的新转向在于它的研究对象从对象(obeject)转向了存在(being),然而它没有用和探讨对象同样的方式探讨存在。所以“我们的任务就是为这种新指向提供一种积极的描述。就这方面而言,我们要正视布伯的哲学。”;莱维纳斯认为布伯对自我的观点和当代哲学是一致的,即认为自我不是实体而是关系。自我“只能作为一个对‘你’称述自己的‘我’,或掌握‘它’的‘我’”。;然而我们不能认为“我”与“你”的关系和“我”与“你”的关系是同一种关系,“我”与“你”和“它”以另外一种不同的方式相关联。;
在莱维纳斯看来,“它”之领域是我用客观、实用的经验接触的一切。经验和功用在这里相互联系,没有被赋予功用的非客观性结构(non-objective;structure),而人们感觉到这个结构已经预见到自我对存在的承诺。“布伯和伯格森的看法是一样的,他们认为功用的领域包含着最表面的关系,这种表面关系等同于对事物的客观认知”。;只要我们的心理活动指向一个对象,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或是否感觉到,“它”之领域实际上和我们所有的心理行为相联系。“我感觉某物,我知觉某物,我想象某物,我意欲某物,我意味某物,我思考某物。凡此种种都不构成人类生活。这些合在一起组成了“它”之王国。”;莱维纳斯由此认为在这种心理联系中,描述“它”时使用的词和胡塞尔表示意向对象时用的词相同,因而在这种意义上“我-你”关系和“我-它”关系相区别,“我-你”关系不是意向性的,相反,布伯认为“我-你”关系是所有意向性关系的条件。莱维纳斯认为“布伯在海德格尔之前,和伯格森的观点一致,开始对本体论结构的探索,本体论结论先于表征客观化理智的结构”。;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我-你”关系产生于与一个在我之外的存在的相遇,即一个完全不同于我的他者,我要识别这个他者性(otherness)。然而,这种对他者性的识别(recognition)不能和对他者性的观念(idea)相混淆。对某物产生观念适用于“我-它”关系。重要的不是思考(think;about)他者,而是要直接与它相遇,对它说出“你”,这是直接性的联系,没有设置任何对象,莱维纳斯认为对象-关系(object-relation)实际上是对这种直接关系的扭曲。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是某种未知的对象,只意味着与“你”相联系这个行为不同于任何设置讨论主题的行为。在这种关系中涉及的存在是不可说的,因为“我”在对他说话(speak;to;him),而不是谈论他(speak;of;him),因为在后一种情况下,所有的联系都与“你”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