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0世纪犹太神哲学语境中的关系概念——以马丁(3)
2014-02-14 01:27
导读:在“我-你”关系中,自我不再是单独的主体,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关系”才卓越超群,因为关系超出了自我的界限,不过莱维纳斯也不确定这些界限是
在“我-你”关系中,自我不再是单独的主体,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关系”才卓越超群,因为关系超出了自我的界限,不过莱维纳斯也不确定这些界限是否对布伯有意义,因为布伯从未肯定地描述“我”的孤独和局限。莱维纳斯认为“我-你”关系正是“我”的本质,没有“你”的在场,无论“我”什么时候确认自身都是不可想象的。“你”是向度的索引,我在这个向度里寻找另一个存在,“你”是相遇的不确定的范围,这个“你”是先天的或天生的。因而,关系中的“你”不能用思想表达,因为思想只会消解关系。进而,“我”在关系中重新发现“我”与存在的整体性处在原始群体中。莱维纳斯说:“对布伯来说,原始心灵对参与原则的忠实证实了关系的原始性本质和‘我-你’相对于‘我-它’的优先性。”;
莱维纳斯进而归纳了布伯对关系的描述的现象学特征:在证实方面,它们都基于感知的具体实在性,不诉诸于抽象的原则;生存的非性模式本身就具有意义,与关系相关联的本体论结构与这些生存论结构不可分。;
接着,莱维纳斯了“间际”(the;interval或the;betweeness)的本体论。他认为,不能把关系等同于“主观的”的事件,因为“我”不代表“你”,而是和“你”相遇。而且,要把相遇和心灵与自身无声的对话区分开来。“我-你”相遇不是发生在主体中,而是发生在存在的领域,然而我们不能把相遇解释为“我”客观理解的东西,因为本体论领域不是一个闭塞的世界而是正在发生的一切。“我”与“你”的“间际”是存在得以实现的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