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拉康;欲望理论;隐喻;换喻;客体(2)
2014-03-09 01:03
导读:拉康将能指的地位抬高到了第一位。他认为,欲望除了用能指来表达,就像人际交流除了用语言来互动以外,别无他物。“因为欲望仅仅将我们引到既定的
拉康将能指的地位抬高到了第一位。他认为,欲望除了用能指来表达,就像人际交流除了用语言来互动以外,别无他物。“因为欲望仅仅将我们引到既定的裂缝那里,在那里,它表明‘这一个’只能将自己建立在能指因素之上。”所谓“这一个”有点像黑格尔的独特性的存在,它也只有通过能指才能将自己显现出来。拉康还在很多处充满自信地肯定了能指至高无上的权力。“我们很容易看出,只有能指和能指之间的关联才为所有意义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基础。”
能指与能指之间的关联就是能指的网络,也是语言的网络,我们只有通过能指这个讲话者才能理解所指这个书写者。拉康还说,有了这道屏障以后,通过能指,我们可以对所指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意义的差异也来自于能指与能指的差异。意义更处于游走状态,我们不可能在某个点上找到它,它依赖于能指与能指之间的协同合作。所以,我们欲求欲望之秘密,必先弄清语言的运作方式。
语言的运作有两种形式,一个是换喻,一个是隐喻,这两种方式相当于弗洛伊德意义上梦的移置与压缩。马尔考姆·鲍伊认为,换喻属于认同作用,隐喻属于象征作用。欲望处于能指链环中,但能指的移动,即一个向一个的移动,并不是简单地位移或换位。隐喻本身也是一种移动,只不过移动地隐晦些,就像拉康说的换喻是现显,隐喻是远隐一样。换喻在想象界的比重大些,隐喻在象征界的成分多些,但二者都既存在于象征界,又存在于想象界。一切都可看做是能指或者能指的活动,世界是由话语构成的,而话语简化为能指。在这个能指场域中,男人、女人、小孩都是能指,“能指形成了一张网,我们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却能彻底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它们构成了我们的世界,一个从本质上说是象征的世界”。所以能指也就被象征化了,世界也被话语化了,我们也只能通过研究能指来研究意义。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隐喻和换喻是语言的游戏法则,隐喻和换喻具体含义是:“一个词对另一个词的取代,这产生了隐喻的效果。一个词与另一个词的组合,这产生了换喻的效果。”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这大致就是隐喻和换喻的功能,它们决定了能指游戏的运作规则。换喻是从一个能指到另一个能指的运动,就是说欲望的对象总是由此朝向彼,换喻的轨道永远伸向对他物的欲望。隐喻的功能在于它使能指绕了一圈,绕开了社会禁忌对它的压制。“人在隐喻中找到的是什么呢?如果不是绕过社会禁忌的障碍的力量又会是什么呢?这个给予压抑中的真理以场地的形式不正是表现了内含在它的身影中的驯服性?”
隐喻在中文中的意思等同于象征,隐喻处在一个能指暗示另一个能指之中、在看似无意义中却能够随之产生意义的那个点上,在有与无相会的地方,却也不固定在那里。而且,隐喻受到了象征界的制约,它要与之抗争,与早已在那里阻止欲望主体前行的力量斗争。隐喻在修辞学里属于人的创造性思维方式,用汉语来说,就是像
化学反应一样,不是简单的位移或相加减,而是重新生成另一种物质,发生了质的改变。换喻不过就是再造性思维方式,是能指与能指之间的排列组合。
“隐喻的创造性火花并不来自于将两个形象提示出来,也就是说,并不来自于将两个能指同等地呈现出来。它在两个能指之间发出,其中一个能指取代了另一个能指在能指连环的位置。被隐没的那个能指以其在连环中的(换喻)联系而继续现显。”
拉康认为,隐喻的功能影响着本体性的欲望,本性性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也是能指的隐喻功能所显示出来的效果,是否定之否定结果,中间要经历一些曲折和磨难。“欲望的欲望,换句话说,为另一欲望所表示的欲望(拿那位癔症患者来说,她的欲望没有被满足,没满足的欲望由鱼子酱来代替:对鱼子酱的欲望是一个能指),登录在那种由其它欲望所代替的欲望领域中(在梦中,病人的朋友对于熏鲑鱼的欲望由病人自己对鱼子酱的欲望代替,这构成了一个能指对另一个能指的取代)。”他者的欲望是一种隐喻性的欲望,因为它是一种远隐,所谓远隐也就是指本体缺席,而喻体出场,以喻体来表示本体的手法。隐喻所衍演的欲望不同于换喻所演衍的欲望,隐喻好像是主体在环顾左右而言它,换喻好像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现在我们会看到,如果欲望被表示为未被满足,那么它是通过能指来这样做的:鱼子酱,作为能指,象征了欲望的不可企及,但是,一旦它作为欲望滑入到鱼子酱中,对鱼子酱的欲望就成了它的换喻一这是必然的,因为缺失使之然也。”由于隐喻的结果是缺失,但欲望终究需要呈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隐喻的手段就转为换喻的手段。隐喻具有无对象性,换喻具有对象性特征,隐喻性欲望的结果不可企及,隐喻被物所吞吃,主体被吃,欲望被吃。换喻直接吞吃了物。主体消灭了物。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在拉康的理论中,我们要谈能指,就必得谈能指的两种运行方式,也就必得谈隐喻和换喻,这是欲望的表达问题的一个方面。如果说隐喻和换喻是表达形式方面的问题的话,那么,接下来的这个问题就应该属于内容方面了。形式是为了说明欲望是如何表达的,内容则证明了欲望到底表达了什么。
三
客体小a的问题。从逻辑形式和推理上来讲,欲望指向最终的实现。但是,从实际来讲,源于匮乏的欲望和欲望的实现过程是一对命中注定的悲剧性关系。这场悲剧的原因在于主体总是千方百计地对欲望进行追逐,而追逐的结果永远无法满足。对于拉康来说,一般意义上的欲望其实不叫欲望,它只是真正欲望的替代品,这跟欲望本体比起来,很零碎,不足挂齿。而且,即便是这种零碎的积累也未可达到欲望的质变。可是,没有这种东西又不行,因为它是欲望的起因。零碎的东西是欲望的铺垫,它就是客体小a,是主体的欲望一步步迈向本体的过渡。就像主体总是要从实在界走向想象界,再由想象界走向象征界一样,他不可能一出生就迈向成熟,同样,欲望也不可能从一开始成形就是形而上的。客体小a与欲望之间的关系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条件。换言之,没有客体小a,欲望无从说起,反过来,欲望的最终结果要以忍痛割去小a为代价。这个时刻是主体意识完全觉醒的时刻,也是主体以死亡为代价建构自身的时刻。
因此,客体小a是欲望的起因,也是欲望的替代品,但是主体往往将它作为欲望的本真,作为形而上的认同物。它在某种意义上与欲望相似。说起相似性,我们就会明白,客体小a更多处于想象界中,因为想象界讲究的是形似,讲求一种想象性的关系。客体小a与主体的追求目标之间、与理想自我之间形成了一种想象性关系。“客体小a,S(划线A),以及φ分别处于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其中划线主体表示未完成的主体性,它只与客体小a发生关系,与它所要到达的本来目标的相似物之间发生关联。客体小a成为主体与他者之间的阻隔,客体小a接替了他者(The Other)的位置,所以未完成的主体和小a之间是幻象关系。主体不得已将欲望原因转归为欲望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