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语境;马克思哲学;理论创新 论文(2)
2014-03-21 01:13
导读: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语境回归派”所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在多种语境中如何处理对马克思学说理解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语境回归派”所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在多种语境中如何处理对马克思学说理解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多样性表现是由其所面临的问题、所处的语境的多样性造成的,而不是指其“主义”或“派别”可以随意构建的。受“语境回归派”的影响,当代中国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几种主要路径,它们之间往往有着深层的共同语言和思想基础,并非截然对立。这可能在今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通过交融互动和比较竞争,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发展。[9]当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与语境问题的对话中,经典文本研究是绝对必要的。经典文本要求回归“语境”,不仅能为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提供背景支持,而且还提供可行的途径和方法。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生活哲学、实践哲学。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使命,马克思主义向来反对孤立地进行现实问题与文本问题的研究。当文本与现实发生冲突时,要反对无视现实而固守文本的本本主义,同时也要警惕以现实变化为借口而抛弃文本根本宗旨和原则的虚无主义。正基于此,“语境回归派”才鲜明地提出“毫不犹豫地以现实为根据和出发点,在文本所提供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指导下,概括总结现实实践的新经验,提出新见解,实现文本的突破和理论的创新”,这就是语境回归派找到新的研究途径后所作出的经验性决择。[10]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研究,或多或少都受到了“语境回归派”的影响。现实研究中多
数学者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其映射出了语境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思路,体现了分析实证方法在当代中国语境下的具体运用。[11]它引导我们“回到当年马克思”的历史语境,认为应通过在与当年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关系尺度上追问马克思哲学的本真意义,以当代人类实践为尺度、以当代视野重读马克思文本,弘扬和昭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语境的研究视野的拓展,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它不但需要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语境中的科学内涵,而且更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唯有如此,才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提供可能性和现实的基础。
语境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面对中国国情发生的巨大变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所面对的情景话语也有很大的不同。[12]当代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最重要的是要关注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关注中国人当前的现实生活状况、深入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转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如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所面临的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转变和文化变迁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走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以及执政党如何积极回应在新的挑战和考验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等问题。
语境作为一种动态的经验性理论构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同当代中国的语境结合起来,必将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突破学术传统的樊篱,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韩彩英.关于语境问题的哲学解读[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3).
[2]陈忠.马克思哲学的三重内涵—马克思原点语境中的生活哲学[J].社会科学战线,2005(6)
[3]晏辉.哲学问题与问题哲学——论一种可能的哲学观[J].学术研究,2003(10).
[4]田之华,宋俊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形态[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5]王辉.试论马克思主义视界下你国信仰的重构[J].
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
思想政治教育,2007.
[6]魏小萍.时代语境中的马克思—法国巴黎第七届国际马克思大会见闻与述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2).
[7]肖安宝.世界历史进程语境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J].理论探讨,2006(4).
[8]张永清.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问题意识与语境原则[J].学术月刊,2008(1).
[9]刘怀玉.是比较对话还是语境回归—对马克思哲学当代性问题的一种反思与回答[J].
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10]欧阳英,徐素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困惑及创新[J].社会科学报,2003-6-5.
[11]周嘉昕.马克思学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设[J].哲学研究,2007(8).
[12]吴苑华.理解马克思:回到马克思还是回到实践[J].学术界,2007(2).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